(台泰時報9月29日電)泰國醫師指出,若出現右上腹劇烈疼痛、發燒、噁心及嘔吐等症狀,可能是因膽結石阻塞導致的「急性膽囊炎」。專家提醒,若未及時處理,恐引發嚴重併發症,應及早就醫並考慮手術治療。
曼谷私立醫院外科專科醫師示警,膽囊炎多因膽汁中形成的小結石卡在膽囊頸部,造成膽汁流動受阻,引起組織發炎與細菌感染。典型症狀包括右上腹劇痛、伴隨發燒與消化不適。
國際標準治療建議,應在早期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此舉能降低反覆發作的風險,手術難度相對較低,且住院時間短。然而實務上常有延誤情形,原因包括患者本身健康狀況或醫療資源限制。
專家指出,若患者患有心臟病、慢性肺病或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立即手術風險較高,通常需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待身體狀況穩定後再進行手術。
另一種情況則是發炎時間已超過72小時,導致膽囊周圍組織腫脹、硬化並血流增加,使得手術更為困難。此時多需延後4至6週,待感染控制後再施行切除。
此外,泰國部分公立醫院因手術需求量大,常出現手術排程延宕。醫師表示,在此情況下,臨時以抗生素治療亦是一種選擇,但患者必須嚴密追蹤,以防病情惡化。
專家提醒,若病患未能及時接受手術,常出現反覆腹痛、進食困難或嘔吐,甚至需緊急手術處理。最危險的徵兆包括劇烈疼痛合併發燒,以及出現黃疸(皮膚或眼白發黃)。此時務必立即就醫,否則可能造成敗血症或膽道阻塞等併發症。
醫師呼籲,民眾若曾罹患膽囊炎,應格外留意症狀復發。是否手術應由專業外科醫師綜合考量病患身體狀況與醫療條件後決定,以確保安全。
圖片來源:Bushclinic 圖片日期: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