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三機場再延宕 合約修訂陷僵局

(台泰時報10月11日電)泰國高鐵三機場連接計畫(曼谷廊曼-泰國素萬那普國際機場-烏塔堡)延宕長達六年,迄今仍未能進入實質施工階段。該計畫總投資金額約2,240億泰銖,原為東部經濟走廊(EEC)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但長期受制於合約修訂爭議,使進度持續停滯。

該專案於2024年10月由泰國政府與亞洲世代一號公司(Asia Era One Company Limited)簽訂公私合營協議後,即屢遭延誤。主要原因在於合約條款修訂未能達成共識,特別是民間投資方提出的「分階段付款」(建一段付一段)新模式,取代原本「竣工後付款」的條件。此方案雖被視為可減輕企業融資壓力,但亦引發多部門關切,認為可能增加國家財務風險與管理負擔。

多個政府機構,包括審計署與檢察總署,均對修約草案提出審查意見,指出若提前支付補助款項,恐使政府在合作關係中處於不利地位。目前,泰國國家鐵路局(SRT)仍在依據檢察總署提出的18項意見進行修訂,以確保修改後的協議能兼顧公共利益與法律完整性。

延宕主因之一為新冠疫情期間(2021年底)造成的營運影響。當時民間業者須繳交機場捷運(Airport Rail Link)特許費10,671億銖,惟因旅客量銳減,導致資金鏈壓力上升,遂申請重新議約以調整付款條件。此後,內閣於2024年10月19日同意修改付款方式,允許分期支付特許費。

除資金安排外,項目工程亦與另一條「中泰高鐵」(曼谷-呵叻段)產生結構重疊,增加施工難度。根據EEC政策委員會決議,高鐵三機場線須採用符合中國標準的時速250公里結構設計,取代原規劃的歐洲標準160公里設計,估算新增成本達92億銖。

此一變更導致工程規劃再度延誤,也讓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責任界線更為複雜。若協商持續受阻,項目恐出現解約風險,並對EEC區內投資氣氛及外資信心造成負面影響。

目前,修改後的合約草案已由檢察總署審議完畢,但仍須經內閣批准方能生效。政府內部消息指出,相關部門正審慎評估付款方式與融資責任分擔,以確保合約修改不損國家利益。

在新協議中,關於民間企業的融資義務亦成焦點。若政府提前撥款,企業的融資責任將減輕,與原公私合營合約精神不符,恐導致施工資金不足風險。檢察單位建議保留原條款,要求民間方自行承擔資金籌措,並維持現有擔保額度,以防止項目中斷。

此外,業界觀察認為,持續延誤將對泰國整體經濟造成連鎖影響,特別是EEC地區的投資時程與就業創造。若無法在近期完成談判,恐削弱外資對泰國大型基礎建設的信任,並影響未來投資計畫評估。

目前交通部正與各相關單位研擬最終方案,預計於短期內提交內閣審議。政府表示,目標是在兼顧國家利益與推進工程進度間取得平衡,以確保計畫能於2026年前重新啟動,避免對東部走廊發展藍圖造成更大影響。

圖片來源:Thansettakij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