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奪魁 泰國精神病患激增

圖片來源:POBPAD 

圖片日期:2025年9月 28  日

(台泰時報9月28日電)泰國衛生部最新數據顯示,國內精神疾病問題日益嚴峻,其中憂鬱症患者已超過150萬人,成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專家指出,壓力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因,而「職場倦怠」(Burnout)正迅速蔓延,對社會及經濟帶來廣泛衝擊。

泰國《基地經濟報》引述精神科醫師表示,目前約17%的泰國人口罹患憂鬱症,另有15%處於高壓狀態,需進一步篩檢與評估。疫情後經濟、社會與環境壓力交疊,使民眾心理負擔加劇,導致精神疾病病例持續上升。

精神科醫師指出,18至30歲的年輕人與初入職場族群為高風險群體,因學業、工作、家庭與財務壓力疊加,常出現焦慮與憂鬱症狀。30至60歲族群則以憂鬱症與焦慮症為主,而60歲以上長者則多出現老年憂鬱與失智症,部分患者因自覺價值感下降及健康惡化而陷入心理困境。

目前泰國最常見的五大精神疾病依序為: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以及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另有失智症隨人口老化快速增加,在80歲以上的高齡族群中,發病率可能高達五成。

除上述疾病外,「倦怠症候群」近年來逐漸成為新興趨勢,尤其在辦公室族群中普遍存在。根據專家估算,約15%人口受影響,若深入調查個別企業,比例可能超過五成。倦怠可分為輕度、中度與嚴重三類,其中嚴重倦怠的症狀與憂鬱症相近,對生活與工作影響深遠。

醫師補充,倦怠不僅侷限於工作領域,也可能發生在生活層面。例如失業、家庭壓力、夢想幻滅等,都可能引發強烈的挫折感,進一步演變成憂鬱症。

此外,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與人際關係相關的精神疾病也逐漸受到關注。醫師指出,青少年與年輕人因社群媒體影響,過度追求外貌與身材,容易出現身體意象障礙。有些患者並未就醫於精神科,而是轉向醫美與整形診所尋求改善。

專家警告,精神健康問題若未及時處理,將引發連鎖反應,包括吸毒、家庭暴力、社會犯罪、勞動力下降與自殺率上升。過去兩年,憂鬱症相關自殺事件已達數百件,自殺成功率約為5至8%。

然而,泰國精神醫療資源有限,目前全國僅有約700名精神科醫師,其中200人分布於曼谷,其餘400至500人駐點外府,難以滿足龐大需求。民眾若欲於公立醫院就診,等待時間長達4至6個月,私立醫院雖較快但費用高昂,每次門診費用約4,000至6,000泰銖,若為長期治療,整體支出可能高達數十萬泰銖。

專家呼籲,應加強精神健康篩檢與教育,並擴增醫療資源,以降低精神疾病對社會與經濟的衝擊。他強調,心理健康並非個人問題,而是涉及國家發展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