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11月5日電)澳洲研究團隊近期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的一項大型綜合研究指出,「舞蹈」是目前已知對改善憂鬱症狀最具成效的運動形式,效果甚至超越跑步、瑜伽及重量訓練。研究顯示,舞蹈不僅能顯著減輕憂鬱情緒,還在某些指標上優於部分抗憂鬱藥物的效果。
研究分析了218項國際研究資料,涵蓋超過1萬4千名參與者,比較多種運動類型對憂鬱症狀的影響。結果顯示,所有運動都有助改善情緒,但舞蹈的效益最高,標準化效應值(Hedges’ g)達-0.96,明顯高於跑步(-0.63)、瑜伽(-0.55)、重量訓練(-0.49)與太極氣功(-0.42)。相較之下,抗憂鬱藥物(SSRIs)僅有-0.26,而心理行為治療(CBT)約為-0.55,顯示舞蹈在減緩憂鬱方面的潛力極高。
雪梨大學醫學院運動健康研究專家艾莉西亞(Alycia Fong Yan)指出,連續進行結構化舞蹈訓練六週後,受試者的心理狀態改善幅度與一般運動相當,甚至更好。她分析,舞蹈之所以成效突出,主要有三項機制:其一,學習舞步能刺激大腦與記憶功能;其二,集體舞蹈促進社交連結,減少孤立感;其三,舞動是情緒藝術的表達,使身心獲得釋放。
此外,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mpirical Aesthetics)神經科學家克莉絲汀森(Julia F. Christensen)指出,當人們隨音樂舞動時,大腦會釋放多種化學物質,包括帶來愉悅的多巴胺、減壓的內啡肽及強化人際連結的催產素。她稱這種現象為「腦波同步」(interbrain synchrony),能促進群體間的情感共鳴與信任感。
研究也顯示,憂鬱患者往往出現動作遲緩、表情呆滯等生理反應,舞蹈可重新喚醒身體感受,幫助個體透過節奏與呼吸重新連結情緒。心理學界將此視為「身體治療」(Somatic Therapy)的一種,透過動作釋放壓抑情緒,恢復身心協調。
歷史上,舞蹈長期被視為一種心靈療癒形式。20世紀80年代,美國底特律的非裔社群便以電子音樂與舞蹈作為紓壓出口,形成所謂「節奏療癒社群」(healing community through rhythm)。如今,多國醫療體系重新重視舞蹈的治療價值,如英國針對失智長者設立的舞蹈課程,以及澳洲推行的舞蹈心理復健計畫,均證實可有效提升參與者的活力與生活品質。
研究團隊總結指出,不論獨舞或群舞,舞蹈皆能以自然方式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對抗現代生活壓力與憂鬱,讓身體隨節奏律動,或許正是最簡單而有效的自我療癒途徑。
圖片來源: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