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台北報導】 2025 年第 23 屆《遠見高峰會》於 11 月5 日至 6 日在台北舉行,今年以「關稅 科技 永續」為主題,探討在全球政經重構下的前進策略。系列論壇中,〈全球產業重塑:東協新機會〉聚焦東南亞在高關稅與供應鏈重組時代的發展潛力與產業機會,成為論壇第二天的重要議程之一。
根據統計,東協十國 GDP 總額約四兆美元、人口超過六億,整體經濟規模居全球前五。近十年外資流入持續攀升,2024 年外來直接投資(FDI)達 2,298 億美元,顯示東協在全球供應鏈再平衡與產業轉移中的關鍵角色。隨著美中角力與高關稅政策持續發酵,區域內的產業布局與投資策略再度受到國際矚目。

張玲琴:穩中帶弱但結構穩健 教育與人才是關鍵
論壇由財經主持人陳鳳馨主持,首位發言的泰國—台灣科技學院董事長張玲琴,以多年深耕泰國產業與教育的經驗,分析泰國經濟現況與長期趨勢。
她指出,泰國 2024 年經濟成長約 2.5%,2025 年預估維持在 2% 左右,雖「穩中帶弱」,但結構穩健。泰國擁有完善的基礎建設、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穩定的政治環境,並積極推動公共投資與智慧基建,長期仍具吸引力。她認為,新能源、智慧製造、醫療健康與農業科技將是未來四大成長主軸。
針對美國高關稅政策的影響,張玲琴指出,部分出口商品關稅升至 19%,短期確實增加企業壓力,但同時帶來供應鏈重組契機。「當美國企業尋求降低對中國依賴時,泰國在穩定環境與製造基礎上具備優勢。關鍵在於能否提升效率、強化合規與原產地管理。」
她進一步強調,產業升級的核心在於人才升級。由其家族創辦的「泰國—台灣科技學院」採建教合作模式,培養兼具技術與管理能力的人才,成為台商企業的人力樞紐。「企業真正的根,不在工廠,也不在資金,而在『人』。唯有扎根於人才、尊重文化、持續學習,台商在東協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彭士豪:氣候變遷推動綠色經濟轉型
第二位發言的馬來西亞全宇生技董事長彭士豪,以農業生技產業為例,分析氣候變遷對東協的長期衝擊。他指出,氣候變遷正持續改變區域農業結構與經濟模式。「在馬來西亞,我們透過微生物肥料技術改善土壤、降低化學使用量,同時提升產量與品質。」
彭士豪表示,若各國能以政策導向推動綠色農業與智慧農業,將有助於糧食安全與產業升級。「綠色經濟不僅是環保目標,更是未來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劉仕豪:印尼年輕族群驅動創新動能
第三位講者、印尼火箭(Rocketindo)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仕豪,分享印尼電商的發展經驗。他指出,印尼擁有兩億八千萬人口,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是東協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
「印尼年輕世代熟悉科技、勇於嘗試新產品,他們正推動整個數位經濟快速成長。」他表示,台灣品牌若能結合在地文化與數位行銷策略,仍具高度發展潛力。「成功的關鍵不只是產品,而是理解市場與融入文化。」
東協新局:從產業佈局到文化鏈結
在綜合交流階段,與會者普遍認為,東協的價值不僅在於市場規模,更在於其共同成長與創新的潛力。張玲琴強調,企業唯有在地化經營、尊重文化並投入人才培育,才能在變動的國際局勢中穩健前行。
這場討論也揭示,東協已不再只是製造基地或出口市場,而正逐漸形成以教育、科技、創新與文化互動為核心的新型經濟共同體。台商的角色,也正從投資者轉為夥伴與共創者。
對台灣而言,如何在這個新興區域網絡中發揮制度韌性、技術優勢與教育經驗,運用知識、創新與人才深化和東協鏈結,將是推動下一階段「新南向政策加強版(新南向PLUS)」的關鍵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