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帝汶入盟 東協版圖再擴

(台泰時報11月6日電)東帝汶於2025年10月正式成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第11個會員國,象徵東協區域經濟與政治版圖持續拓展。此舉不僅顯示東協與東帝汶雙方的合作意願與準備,也為區域經濟注入新的發展動能,開啟一個具潛力的新興市場。

東帝汶目前人口約130萬人,人均所得約1,400美元,經濟結構仍以天然資源為主,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占比超過八成。根據官方資料,該國202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約17億美元,屬於發展初期經濟體。

外國援助與直接投資(FDI)對東帝汶經濟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根據東帝汶中央銀行統計,2023年外資總額逾2.05億美元,其中超過65%來自東協成員國,主要為印尼、越南及新加坡。

吸引外資最多的五大產業依序為:建築業(約占33%)、批發與零售業(27%)、金融與保險業(13.7%)、資訊與通訊業(13.6%),以及製造業(5.7%)。雖然製造業占比相對較小,但被視為推動其他產業成長的重要支柱,特別是在農業與食品加工方面。

東帝汶政府正積極推動觀光、農業與製造業的發展。觀光方面,當局鎖定生態旅遊與海濱景點開發,新加坡為主要投資來源國;農業則聚焦高附加價值作物,如咖啡、可可與芒果,同時發展現代化畜牧、灌溉系統及漁業,以減少糧食進口依賴。

製造業方面,政府鼓勵食品與飲料加工產業發展,包括瓶裝水、啤酒、建材及木製品等。另有中小型手工藝產業,如織布、竹製家具、陶瓷及印刷業,為地方創造就業機會並支撐基層經濟。

未來具投資潛力的產業包含:咖啡加工、物流與零售、永續農業與智慧農業,以及生態旅遊與沿海休閒開發。東帝汶政府同時規劃多項基礎建設計畫,如道路、港口、再生能源系統及專業工業區,期望吸引更多外資參與。這些項目預計將成為區域工程、建設與能源企業的重要機會。

儘管如此,東帝汶仍面臨挑戰,包括基礎建設不足、法規體系尚未完善及勞動力培訓需求高等問題。專家指出,外資進入應採循序漸進策略,並配合政府合作計畫以降低風險。

東帝汶加入東協,不僅具政治象徵意義,更是東南亞經濟一體化的重要一步。隨著新成員國的加入,東協經濟圈將延伸至具潛能的東部區域,有助於整體市場擴張與供應鏈多元化。分析人士認為,區域各國若能把握此一契機,將共同促進東南亞的永續成長與包容性發展。

圖片來源:Spring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