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爆發成趨勢 專家促建「電池護照」機制

(台泰時報11月6日電)隨著泰國電動車(EV)市場快速成長,專家警告國內缺乏完善的電池回收與管理制度,恐在未來十年內引發龐大廢棄電池危機。泰國能源儲存系統技術協會(TESTA)建議政府推動「電池護照」制度,建立從製造、使用到報廢的全流程登錄與追蹤機制,以防止污染並確保責任明確。

泰國國家科技發展署(NSTDA)能源技術中心創新研究群主任暨TESTA會長披姆帕(Dr. Pimpa Limthongkul)表示,目前國內對電動車電池的管理仍屬空白,雖然傳統鉛酸電池已建立完善回收體系,但新型鋰離子與鎳系電池的回收與再利用尚無具體制度,也缺乏專業人員與工業支持鏈。相較日本、歐洲及中國等國,泰國在廢電池管理政策與法規面明顯落後。

披姆帕指出,發展中國家通常缺乏嚴格的電子廢棄物分類與回收制度,而已開發國家則透過法令與民眾自律,有效建立了廢棄物管理文化。她呼籲泰國政府加強監管,落實電子廢棄物分類與再利用政策,並以法律形式明確責任歸屬。

目前,相關單位已開始研議如何建立EV電池與混合動力車電池的監管框架,但由於法規仍不明確,許多進入泰國市場的車廠尚未制定長期管理計畫。披姆帕指出,若國家未主導制定標準,企業自然缺乏執行動力;相反地,歐洲及日本車廠均已依國際標準進行電池收集、儲運與銷毀作業,設有安全箱(Safety Box)及ISO規範。

TESTA與國家能源技術中心(N-Tech)正在推動相關立法,建議將電池管理納入新版《工業廢棄物管理法》及《電子電器產品廢棄物管理法》,並整合《清潔空氣法》共同執行。初步評估顯示,至2030年泰國將產生約7,000噸電動車廢電池,2033年將增至3萬噸,2044年可能突破100萬噸。

披姆帕建議,政府應盡快推動「電池護照」(Battery Passport)制度,要求每顆電池自出廠起即以QR Code登錄資訊,包括製造商、擁有者、轉手紀錄與回收去向,形成可追溯責任鏈。未來可由泰國工業產品標準局(TISI)及工業部主導,連結車輛註冊資料與電池管理系統,確保從源頭到最終處理皆可追蹤,並促進再利用產業鏈發展。

她強調,電池護照制度將使所有相關方——從製造商、經銷商到使用者——都能被納入管理機制,減少非法棄置與環境污染,並促進綠色產業永續發展。TESTA已計畫向工業部、陸路運輸廳等單位正式提案,期望政府盡快啟動制度建構,使電動車發展與環境責任並行。

圖片來源:Prachachat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