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私企憂復甦緩慢 出口成長未惠中小業

(台泰時報11月6日電)泰國全國工商聯合會在11月公布最新經濟評估報告指出,儘管全球經濟擴張優於預期,尤其美國經濟仍維持強勁成長,帶動泰國出口上升,但整體經濟復甦仍顯緩慢,效益尚未傳導至中小企業及脆弱勞動族群。工商界呼籲政府加速推動「大帶小」方案,協助地方與中小企業提振景氣。

報告顯示,國際貨幣基金(IMF)上調2025年全球GDP成長率預測至3.2%,較原估3.0%為高。然而,泰國出口雖有亮眼表現,但受限於本地生產比例(Local Content)偏低,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拉動效果有限。

此外,勞動市場持續疲弱。泰國社會保險系統統計顯示,今年第2季失業率升至2.1%,為近兩年新高,其中製造業與新鮮人失業情況尤為嚴重。貿易戰與外部競爭壓力加劇,加上疫情期間非正式就業比例上升,使勞動生產力面臨挑戰。

根據該聯合會預估,2025年泰國經濟可望成長1.8%至2.2%,與先前預測一致。出口年增率估達9.5%至10.5%,但多集中於黃金等低附加價值商品;同時進口也成長10.2%,能源價格趨緩使通膨維持在-0.1%至0.1%之間。

工商界指出,若政府能加速執行2026財政年度預算,並落實「人均共享Plus」及「泰國製造」(Made in Thailand)等政策,結合「Quick Big Win」措施,將有助經濟成長維持約2.5%,與去年相當。

在債務議題上,泰國銀行公會與政府及國家信用局(NCB)合作推動家庭債務整合計畫,以「債務人為核心」原則,將多筆債務集中管理至素坤逸資產管理公司(SAM),並設立合資資產管理公司(JV AMC)處理10萬泰銖以下的中小額壞帳,涵蓋約340萬名債務人,總金額達1,220億泰銖,期望協助其重返市場體系。

同時,「Reinvent Thailand」計畫也啟動,聚焦六大關鍵產業:農業與食品、汽車、智慧電子、醫療健康、觀光及零售。該聯合會將擔任各產業推動單位,強化供應鏈並推行「大帶小」機制,由大型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並與政府計畫銜接,促進法規改革以提升競爭力。

不過,該聯合會對於未經完整法規影響評估(RIA)之新法案表達關切,包括《勞動保護法》、《清潔空氣法》及《工廠法》等。業界擔憂此類法案將增加營運成本,削弱中小企業競爭力,並可能動搖外資信心。

該會呼籲,涉及廣泛經濟影響的立法程序應謹慎推行,並開放公聽及影響評估,確保法規在保護勞工與維持國家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為泰國長期經濟穩定奠定基礎。

圖片來源:Post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