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11月6日電)泰國商界代表今日召開例行會議,評估2025年度(泰曆2568年)經濟前景並提出政策建議。會後指出,儘管全球經濟持續回溫,出口表現優於預期,但因國內產業結構附加價值偏低,整體帶動力有限,預期今年泰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僅約1.8%至2.2%。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可望達3.2%,主要受惠於美國經濟穩健。然而,泰國並未能充分受益。商界指出,泰國出口雖可望成長9.5%至10.5%,但多集中於黃金與初級產品等低附加值品項,對經濟實質推動有限;同時進口預估增加10.2%,使本地製造業承壓。通膨仍處低位,介於-0.1%至0.1%,顯示國內需求疲軟。
在勞動市場方面,社會保險基金資料顯示,今年第2季失業率上升至2.1%,創近兩年新高。製造業與新進勞工面臨國際競爭與貿易摩擦挑戰,疫情後非正式就業人數上升,壓抑整體生產力與民間消費。
企業界亦關注家庭債務問題。政府目前推動「債務人為中心」(Debtor Centric)機制,整合個人債務管理,由資產管理公司(SAM)及合資AMC接手處理約340萬名債務人,總金額達1.22兆銖,並建立債務人資料庫協助重返市場體系。
此外,商界對多項新法案表達關切,包括《勞動保護法修正案》、《清潔空氣法草案》及《工廠法草案》。業者認為,相關法案尚未進行完整的「法規影響評估」(RIA),恐造成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SMEs)額外負擔,影響競爭力與投資信心。企業界建議政府採用國際標準RIA程序,廣泛聽取利害關係人意見。
同時,商界支持政府推動行政改革與法規精簡,包含《行政現代化法》及新版《行政便利法》,並持續執行「法規刪減行動」(Regulatory Guillotine),以降低制度障礙、提升效率。
在外部因素方面,企業界提醒應密切關注泰美貿易談判進度,以及美國最高法院有關總統稅收權限的判決結果,因其可能影響全球貿易及金融流向。
商界呼籲政府加快2026財年預算執行,並儘速推出「人均消費補助2.0」(Half-Half Plus)及「泰國製造」激勵政策,以提振中小企業信心與民間投資。若相關措施能如期落實,2025年經濟成長率可望回升至約2.5%。
圖片來源:Thai P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