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10月27日電)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近日發表調查報導,指出東南亞地區已成為全球網路詐騙的主要據點,其中多個犯罪園區設立在泰國與緬甸邊境地帶,利用泰國穩定的電力與通訊網絡作為後勤支援,並透過機場與公路運送人員及物資,形成跨國詐騙產業鏈。
報導由記者法蘭切絲卡.雷加拉多(Francesca Regalado)撰寫,分析美國民眾在近年因網路投資與戀愛詐騙所蒙受的損失。根據美國財政部資料,2024年美國公民損失金額超過166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400億元),而整體東南亞詐騙產業的年產值估計高達6.4萬億美元,成為跨國犯罪集團的重要財源。
這些詐騙園區多利用強迫勞動,並在新冠疫情期間迅速擴張。報導指出,詐騙手法以所謂「殺豬盤」(Pig Butchering)最為普遍。犯罪者先在社群媒體上與受害人建立信任,再以虛構的加密貨幣投資平台誘騙轉帳。部分案件涉及銀行主管、專業人士,甚至有美國堪薩斯州一家小型銀行董事長被詐約4,700萬美元。
除了投資陷阱外,不法分子也利用「愛情詐騙」鎖定喪偶或離婚者,短期交往後要求匯款援助;另有詐騙者假冒銀行職員或政府官員電話索取帳戶資料、社會安全號與PIN碼,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
《紐約時報》引述國際刑警組織資料指出,中國公民是被人口販運至東南亞詐騙中心的最大群體,其次為印度、菲律賓、巴西及部分非洲與東歐人士。這些人多被誘騙至泰國從事「客戶服務」或「IT支援」工作,抵達曼谷後再被帶往邊境秘密園區,遭拘禁與毆打。
報導稱,詐騙據點集中於柬埔寨、寮國與緬甸邊境特區,部分區域由當地武裝勢力提供保護,以分潤方式支持營運。泰國穩定的電力供應及網路連線,使該地成為理想後勤基地。園區外觀多為辦公大樓或公寓,外人難以辨識用途。
近年中國、印度與韓國等國已派專機接回被困人員,中國法院更判處11名涉詐者死刑。泰國政府亦切斷向緬甸部分園區供電與網路連線。緬甸軍政府則宣稱正嚴打相關犯罪,否認與詐騙活動有關。
此外,美國與英國已對涉詐的柬埔寨企業實施制裁;韓國政府關切多名國民失聯於柬埔寨園區。泰國方面,一名高級官員近日因涉嫌收受與跨境網路犯罪有關的賄賂而請辭。
瑞士日內瓦「全球反跨國有組織犯罪倡議」(Global Initiative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專家傑森.陶爾(Jason Tower)指出,儘管多國啟動取締行動,但該產業年獲利龐大,執法行動仍難動搖其根基。他強調,清除網詐產業需各國緊密合作,共享金融資訊與救援受害者的證據,否則資金流將繼續透過房地產與加密貨幣洗錢。
陶爾補充說:「執法速度遠遠追不上產業擴張的速度。這些詐騙中心設立容易、收益高、成本低,使得它們幾乎無法被徹底消滅。」
圖片來源:Matichon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