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競爭加劇 泰中小企陷生存挑戰

(台泰時報10月4日電)泰國商會副主席威西(Visit Limlurcha)今日在「可持續貿易與產業研討會」上表示,當前泰國企業正處於「紅海時代」,中小企業(SMEs)面臨價格戰與市場競爭的多重壓力,若無法快速調整策略,恐在國際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

威西指出,泰國出口依賴度高達六成,全球經濟轉型、主要大國地緣政治對立,以及供應鏈因貿易戰而改變,均對泰國造成深遠影響。近期泰銖升值更加劇外貿壓力,政府與民間均須深入調查其背後因素,包括黃金交易、加密貨幣及國際競爭力等。

他強調,泰國在短期內仍以維持美國市場為重,但同時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協定(FTA),特別是與歐盟的談判,預計2026年初完成。由於歐盟在永續議題上稍有鬆動,泰國認為此時正是推進多邊貿易的最佳時機。

然而,威西提醒,中小企業在面對國際標準上存在劣勢。雖然部分標準中小企業可憑資金達成,但高昂的認證成本卻成為瓶頸,例如有機食品的出口認證費用動輒十餘萬泰銖,對於月營收不到百萬銖的業者而言,負擔沉重。

除資金問題外,中小企業還普遍缺乏資訊與機會,對大型企業供應鏈需求及國際規範變化了解不足,導致難以有效融入國際市場。威西呼籲政府在制定新標準時必須考慮中小企業能力,以縮小與大型企業的差距,確保公平競爭。

在產業發展方面,他指出,企業需迅速因應市場變化。消費家庭結構縮小,產品設計應更重視便利性與多樣化。另一方面,泰國正邁入高齡化社會,未來10至20年將出現「缺口世代」,銀髮族產品與健康食品將成為新契機。尤其未來食品與環境永續需求上升,植物性飲食逐漸普及,但產品仍需兼顧美味與消費者愉悅。

汽車產業則是適應快速轉型的例子,從傳統燃油車到混合動力,再到電動車(EV),價格戰愈演愈烈。威西將其比喻為「手機模式」,若企業不及時調整,將難以生存。

他同時指出,泰國缺乏有效的「故事行銷」與聲譽管理。負面消息一旦透過社群媒體擴散,可能長期影響觀光形象,凸顯泰國在國際敘事上的不足。

工業部常務次長維立(Wirit Wisetsin)補充,中小企業主要挑戰包括資金不足、標準不一與缺乏市場資訊。政府已透過專責銀行與基金提供融資,並推動國際標準導入,亦鼓勵大型企業在供應鏈納入本地中小企業,以促進產業升級。

維立表示,泰國每年制定約600項工業標準,目前累計超過3,000項,這既是提升產品力的工具,也是國際競爭的重要憑藉。未來,隨著貿易戰與國際規範增加,泰國必須持續強化標準制定與檢測能力,協助中小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方能在「紅海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

圖片來源:Bernama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