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陰影浮現 泰國物價連跌六月引關注

(台泰時報10月11日電)泰國通貨膨脹率連續六個月為負,引發外界關注是否正走向通貨緊縮(Deflation)。專家指出,目前泰國的物價下跌主要源於能源價格下降與政府補貼政策,而非需求全面萎縮。然而,若低通膨現象持續過久,恐使民眾與企業預期價格將進一步下跌,從而延遲消費與投資,最終導致經濟陷入與日本類似的「通縮陷阱」。

根據泰國商務部最新資料,整體通膨率(Headline Inflation)持續為負,主因包括國際能源價格走低、電價下調,以及政府的物價補貼措施所致。尤其燃油、電力與生鮮食品價格下降,壓低整體物價水準。不過,核心通膨率(Core Inflation)仍維持在0.6%至0.7%之間,顯示國內需求尚未完全萎縮。

學者指出,雖然泰國目前情況與1990年代日本的長期通縮有所不同,但若放任物價長期下行而缺乏內需刺激,終將影響企業信心與投資意願。日本當年陷入通縮,正是因長期低成長、高負債與高齡化結構交織,使國內需求長期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目前已逐步脫離通縮陰影。日本央行(BOJ)連續兩年維持核心通膨率高於2%,並開始調升利率,被視為經濟回歸正常的訊號。相較之下,泰國的負通膨並非需求衰退所致,而是成本面下滑的結果。

不過,專家警告,若政府僅依賴短期補貼與壓低物價措施,而未能同步擴大公共投資與促進內需,低物價可能最終演變成需求不足問題。若企業與家庭普遍預期物價將持續下降,將延後購買與投資決策,形成通縮循環。

經濟分析人士建議,政府應在維持物價穩定的同時,加快基礎建設支出與民間投資,並推動勞動市場改革以提高生產力。透過中長期措施提振信心,才能避免陷入通縮風險。

此外,財政與貨幣政策需協同運作。財政部應加速預算執行與專案投資,而泰國央行則需平衡利率政策,避免過度緊縮壓抑市場流動性。唯有透過政策組合拳,才能防止經濟動能進一步下滑。

專家最後指出,泰國仍有時間因應,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能由「價格控制」思維,轉向「需求培育」政策,藉由促進消費與創造新就業機會,確保經濟回到健康成長軌道。

圖片來源:Thansettakij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