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再生啟動 TIPMSE推動循環經濟

(台泰時報10月01日電)泰國包裝與環境回收管理研究院(TIPMSE)9月30日舉行「EPR in Action」論壇,號召超過149個合作單位與1.6萬名泰國工業總會(FTI)會員共同推動廢棄包裝轉化為再生資源,以落實循環經濟模式,並回應全球對永續發展的需求。

論壇以「凝聚力量推動EPR,讓包裝重獲新生」為主題,強調以「生產者延伸責任制」(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為核心,推動包裝管理新方向。該政策已納入《可持續包裝管理法》,旨在建立由生產者主導的回收體系,使使用後的包裝得以回流產業鏈,形成新原料來源。

泰國工業總會主席格良猜(Kriangkrai Thiennukul)在會上表示,泰國工業部門正加速調整產業結構,以配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全球環保趨勢。EPR被視為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途徑,透過回收再利用,不僅能減少環境負擔,也能提升產業競爭力,協助泰國企業在新市場中站穩腳步。

TIPMSE表示,為支持成員企業執行EPR,已規劃四大行動方向。首先,將建立適合泰國的EPR法制基礎,推動相關法規並參考國際經驗,設計資料管理系統及收費標準,並成立「生產者責任組織」(PRO)承擔執行責任。其次,推動回收系統建置,目前已在春武里府展開「Packback: Chonburi CE City Model」試點,並將逐步擴大合作,建立地方與企業共管模式。第三,擴大利害關係人參與,從生產端、流通端到消費端形成完整的EPR網絡。最後,推動「可回收設計」(Design for Recycle),並研究稅收優惠與認證制度,鼓勵企業使用本地再生塑料及其他回收原料。

TIPMSE副主席兼院長科西(Kosit Suksingh)指出,該機構即將迎來成立20週年,現已擴展成為匯聚149個機構的中心平台。他強調,EPR目標並非口號,而是可行的行動方案,透過跨部門合作與透明資訊傳遞,能有效推動廢棄包裝再生利用,並提升公眾及產業的參與度。

今年的「EPR in Action」由TIPMSE、泰國工業總會與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污染控制署共同舉辦,並納入「Sustainable Expo 2025」展覽活動之一。主辦單位表示,未來將持續擴展合作,促使環境治理政策朝向一致方向,確保EPR制度在泰國落地生根,並在國際供應鏈永續評估中獲得更多認可。

圖片來源:Prachachart 圖片日期: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