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1日電)泰國房地產產業領袖9月30日在曼谷舉行的「Green Living, Smart City」論壇中,集體呼籲政府採取更積極措施,以推動永續城市發展。會中多位業者指出,當前泰國在住宅可負擔性、綠色建築推廣及政策落實上,均面臨重大挑戰,若無政府支持,永續發展恐難以真正落地。
論壇是「Thailand’s Real Estate Outlook 2026」大會的一部分,地點位於曼谷能源綜合體EnCo C大樓。出席的主要講者包括:Sena Development董事總經理葛莎拉(Kessara Thanyalakpark)、Quality Construction Products董事總經理納隆威(Narongwet Wajanapanich)、Sansiri幕僚長薩馬查(Samatcha Promsiri),以及CBRE泰國物業管理部主管帕莎莉帕(Phatsareephak Srikanchananon)。
永續概念不僅是環境
葛莎拉指出,永續城市不應僅關注環境與科技,而是必須確保低收入者及自由職業者也能參與。她介紹公司與政府住房銀行合作的「租轉購」計畫,幫助租戶在兩年內成為屋主。薩馬查則提出「三大支柱」概念,分別是環境(Planet)、社會包容(People)與經濟可行性(Profit),強調唯有兼顧三方面,城市才能長期永續。
房貸制度影響住宅可負擔性
葛莎拉直言,永續發展若無法兼顧成本,最終難以推廣。她舉例,一棟售價100萬泰銖的住宅,依現行浮動利率計算,貸款月繳約6000泰銖,需收入達1.8萬泰銖才可獲得銀行批准。若能引進類似日本的20年期固定利率(約3%),月繳將降至3000泰銖,收入9000泰銖者也能負擔。她呼籲政府推動長期固定利率政策,減輕購屋者壓力。
建材成本與長期價值矛盾
納隆威則提醒,市場傾向壓低建造成本,忽略了品質與安全的重要。他指出,若住宅採用輕質混凝土,住戶每月電費可降低約20%,十年間可節省7.2萬泰銖,顯示「高成本建材」反而具備長期效益。但部分開發商為降低初期費用,甚至縮短保固期,削弱了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綠色建築成市場必需品
帕莎莉帕表示,綠色建築已不再是加值,而是市場的基本要求。她指出,曼谷核心商業區所有最高等級辦公大樓均已取得至少一項綠建築認證。根據CBRE研究,雖然綠色建築前期投資較高,但後期營運成本可降低10%至20%,在長期仍具經濟效益。
制度性障礙阻礙改革
與會業者一致認為,泰國的制度複雜是最大阻力。葛莎拉舉例,推動曼谷「無車區」政策,單是一個街區就可能涉及30個以上政府部門,協調成本過高。此外,政策常與民生需求衝突,例如攤販收入受到影響時,執行難度更高。
四大訴求
會議最後凝聚四大政策訴求:其一,推動長期固定利率房貸,以提高住房可負擔性;其二,公平執行既有法規,避免守法者成本更高;其三,給予綠色開發商稅務與政策獎勵;其四,盡速落實已宣布但尚未執行的碳稅政策。
薩馬查補充,都市規劃應因應社會轉變,例如零工經濟與遠距工作模式,需提供更靈活的住房解決方案。納隆威則以「困難、複雜、要求高」三詞總結挑戰,認為唯有政府與產業共同合作,才能為下一代打造更宜居的城市。
圖片來源:The Nation 圖片日期: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