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鈉鹽威脅健康 專家示警:不鹹也會傷腎

【本報訊】許多人以為只要不吃鹹就能遠離腎臟疾病,但醫師提醒,真正危害腎臟的是「鈉」而鈉往往隱藏在看似不鹹的食物中,例如麵包、香腸、奶茶甚至果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日攝取鈉不超過2,000毫克,但研究顯示,泰國民眾平均攝取量高達3,600至3,700毫克,接近標準的兩倍,長期下來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病而不自知。

維穆特醫院(Vimut Hospital)腎臟內科醫師查馬南·薩查南(Chamanan Satchanan)指出,腎臟負責過濾代謝廢物與調節水鹽平衡,一旦功能異常,可能出現蛋白尿、血尿或囊腫。臨床上常用腎絲球過濾率(eGFR)作為判斷,若數值連續三個月低於60,便屬於慢性腎臟病。鈉攝取過量會造成體液滯留與血壓升高,使腎絲球長期受壓迫而逐漸硬化,最終導致eGFR持續下降。

腎臟病依eGFR數值分五期。第一、二期患者往往無明顯症狀,但若進入第三期(低於60, 可能開始出現水腫、泡沫尿或高血壓性頭痛。若惡化至第四、五期(低於30),腎臟損害恐不可逆,患者可能少尿、慢性水腫、疲倦、食慾不振,甚至引發肺積水、急性高血壓,進一步造成心臟衰竭或中風。

查馬南提醒,鈉不僅存在於鹽巴或醬油中,許多看似無鹹味的食物也含高鈉。例如麵包、蛋糕常使用泡打粉或碳酸氫鈉;香腸、臘腸則含亞硝酸鈉;手搖飲料與果凍中添加的海藻酸鈉也會增加攝取量;罐頭或果汁飲品更常含苯甲酸鈉作為防腐劑。這些都可能在無形中增加腎臟負擔。

醫師特別提醒,高風險族群須格外小心,包括有家族病史、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以及兒童與青少年。小孩每日攝取量常超過1,000毫克,青少年則逾1,500毫克,長期恐加速腎臟退化。老年人因修復能力下降且多伴隨慢性病,更需要嚴格控鈉。

早期發現腎臟異常仍有治療空間,可透過控制血壓血糖與調整飲食來延緩惡化。若已進入第四、五期,可能需透析或腎臟移植。查馬南強調,簡單方法即可減鈉護腎:少加調味料、不喝湯底、選擇新鮮食材、多喝水並定期健檢。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在疾病惡化後才驚覺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