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泰國港務局(PAT)局長克里安凱‧柴西里翁蘇(Kriangkrai Chaiyasiriwongsuk)近日表示,拉廊港位於安達曼海沿岸,是泰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扮演連結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及BIMSTEC區域的戰略角色。
根據港務局統計,自2024年10月至2025年8月,拉廊港共處理貨櫃量6,300 TEU,貨物吞吐量約18.6萬噸,船舶掛靠235航次。預估本會計年度整體貨櫃量可達6,400 TEU,年增率高達140%,雖然貨物總量預期下降至19.6萬噸,仍顯示貨櫃業務的快速成長。港務局也將全年盈餘目標提高至500萬銖,較前一年度僅30萬銖大幅增加。
克里安凱指出,這波成長來自緬甸局勢變化,促使更多業者改走拉廊港,加上緬甸開放石油天然氣勘探,帶動海上支援船舶使用港口服務。出口項目包括紙捲、水泥、衛浴設備、化肥、塑膠粒及輪胎等,顯示該港已逐步獲得區域業者信任。
目前拉廊港已與孟加拉、印度及斯里蘭卡等BIMSTEC會員國港口簽署合作備忘錄,並持續召開聯合工作小組會議,就港口合作與物流發展交換資訊。由於地理位置直通孟加拉灣,拉廊港被視為泰國未來的「西岸大門」,有助深化區域供應鏈合作。
展望2026會計年度,港務局計劃編列約3,000萬銖,用於添購吊車與裝卸設備,並推動公路、鐵路、航空的多式聯運,降低對麻六甲海峽的依賴,提升泰國在BIMSTEC及東協市場的競爭力。
克里安凱強調,若政府啟動「陸橋計畫」(Land Bridge),串聯春蓬新港與拉廊新港,將使拉廊港角色轉型為配套型港口,聚焦冷鏈、邊境貿易與快速貨物,並朝向物流樞紐與倉儲中心發展,吸引中小企業及在地產業使用服務。
此外,拉廊港將作為陸橋計畫的「沙盒」場域,率先測試多式聯運、數位平台、海關系統與綠色港口模式,為未來新港建設累積經驗。
目前拉廊港設有兩座碼頭:一為長134公尺的多功能碼頭,可停靠500總噸以下船舶;另一為長150公尺的貨櫃碼頭,可容納載重1.2萬噸級船舶。航道寬120公尺、深8公尺、長28公里,適合大型船舶進出,另具備逾3.6萬平方公尺倉儲與堆場,可同時存放648 TEU貨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