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四月難題 在野黨批恐淪「四月四劫」

(台泰時報9月29日電)泰國國會29日就新政府施政方針展開辯論,反對黨議員指出,現任政府任期僅有四個月,政策推動受限,恐淪為臨時性質的「特別內閣」。在野黨強調,若政策無法落實,這四個月可能只是「解散國會」與「化解案件」的過渡期,對民主制度與人民利益造成隱憂。

辯論中,在野黨代表強調三項質疑。首先,施政計畫雖已提交,但時間與財政資源有限,能否真正落實成效值得懷疑。其次,部分內閣人事安排被認為缺乏適任性,可能導致政策推動受阻。第三,政府若以短期利益為導向,將使人民長遠機會受損,甚至出現民主倒退與社會不安。

在野黨議員指出,現任政府是少數派組成,加上屬性傾向「特別任務內閣」,難以進行制度性改革。他們批評施政方針未納入新憲法制定進程,忽視了社會廣泛要求的民主改革。部分議員質疑,若僅以臨時政策操作,恐使憲政進程停滯,並削弱人民對政治體系的信任。

針對憲政問題,反對派強調,參議院成員來源與任命過程仍引發外界質疑,是否涉及利益交換仍待釐清。他們呼籲政府必須推動憲法修訂,建立透明、公正的制度基礎,否則一旦修憲未能通過第一或第三讀,將進一步削弱政治正當性。

辯論中亦出現「四月四劫」的說法。在野黨代表將未來四個月比喻為四項潛在危機:其一,民主進程停滯,憲政改革受阻;其二,透明度不足與法治原則受挑戰,恐成利益團體操作工具;其三,行政效率不足,積累問題難以及時解決;其四,人民權益受損,原有惠民政策如醫療與交通補貼可能中斷。

此外,在野黨提醒,新政府的人事安排存在政治操作疑慮,部分內閣人選被視為為了鞏固選區支持而設置,將選舉利益置於國家長遠發展之前。他們警告,若短期行動僅是為下屆選舉鋪路,恐使公共政策流於形式,人民權益難以保障。

辯論最後,反對派呼籲國會與社會各界密切監督,確保政府四個月的任期不致成為「解散國會」或「撤銷案件」的藉口。他們強調,唯有透明施政與民主改革同步推進,方能避免政治淪為權力工具,確保人民的長期利益。

圖片來源:Thai PBS 圖片日期: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