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擴貿易壁壘 泰出口恐陷衰退

(台泰時報9月29日電)泰國學界指出,美國近期擴大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涵蓋醫藥、貨車及家具等產業,將對泰國出口造成直接衝擊,第四季出口表現恐因此出現萎縮。專家提醒,泰國出口結構高度依賴外來原料,若再遭遇額外課稅,影響恐進一步擴大。

泰國大學商會經濟學院院長暨數位經濟投資與國際貿易研究中心(DEIIT)主任阿努頌‧塔姆柴(Anusorn Thamjai)表示,美國政府正持續擴張貿易保護政策,近期新增課徵項目包括品牌藥物與專利藥(進口稅率100%)、大型貨車(25%)以及廚具家具如廚櫃及洗手槽(50%)。他指出,若趨勢延續,未來可能有更多行業被納入高稅清單,對泰國出口業造成長期壓力。

過去,美國已對鋼鐵、鋁材、汽車及零組件課徵高額關稅,此次再擴大至醫藥及家具,顯示政策方向明確,業界須高度警戒。對於依賴美國市場的泰國出口商而言,短期內可能需調整策略以分散風險。

此外,阿努頌提醒,泰國出口商品有約40%價值來自進口原料,部分產品本地含量偏低,恐遭美方認定為「轉運品」,進而適用「轉運稅」(Transshipment Tariff),稅率可能高達40%。這意味著相關商品即使來自泰國,仍可能被視為透過泰國轉出口的產品而遭加課關稅。

他進一步指出,美國政府或將援引《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對特定產品加徵浮動關稅。例如鋼材產品可能被課徵50%的進口稅,不再維持原先的19%或25%固定稅率。這樣的措施增加不確定性,對泰國出口業者構成重大挑戰。

數據顯示,泰國出口在2025年8月已呈現放緩,成長率僅5.8%,較7月的11%明顯回落,其中近半數增幅來自黃金交易,而非實質生產與就業帶動。雖然泰國整體失業率仍處低檔,但社會保險體系中的失業給付申領人數卻呈現增加,反映部分產業已開始受到壓力。

阿努頌分析,第四季出口可能持續下滑,除了美國關稅新政外,全球貿易規模也正面臨減速,若無及時應對,部分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產業恐面臨訂單減少、利潤下降的局面。

專家建議,泰國政府需加快與美方展開談判,爭取減輕關稅衝擊,尤其在「轉運稅」與第232條特殊關稅問題上,應盡快達成共識。若延遲至選後新政府接手,恐錯失時機,加深出口下行風險。

另有觀察指出,出口疲弱將連帶影響國內就業,部分企業可能採取減工時、減薪或裁員措施。專家呼籲政府除積極爭取貿易談判外,還需同步推動公共投資計畫,以創造就業和收入,較單純的現金補助更能有效緩解經濟壓力。

泰國在新冠疫情期間累積約6兆泰銖的「收入缺口」,至今仍未完全填補。阿努頌強調,要恢復經濟潛能,必須透過結構性投資,推動產業轉型,提升國內附加價值,才能確保長期成長。

圖片來源:Thansettakij 圖片日期: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