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rachachart
圖片日期:2025年9月 27 日
(台泰時報9月28日電)在多數國家相繼面臨升息壓力之際,泰國卻能維持區域內相對低利率水準,甚至低於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以寬鬆貨幣政策著稱的日本。此一差異引發市場關注,背後的金融結構、資金流動與國際收支成為關鍵因素。
泰國經濟學者帕拉薩.唐瑪提塔姆(Prasert Tangmatitham)分析指出,利率水準無法僅以「儲蓄率占GDP比重」來解釋。泰國的儲蓄率約24%,與馬來西亞相近,但實際利率卻顯著偏低。真正影響利率的,是國內金融結構與國際收支狀況。
他表示,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泰國央行持續累積外匯存底。隨著大量資金流入,央行需透過發行公債吸收流動性,使得貨幣基數與狹義貨幣供給(M1)變動趨於一致。這代表泰國金融體系的貨幣供給大多直接來自央行基礎貨幣,而非過度依賴境外資金。
與此相比,新加坡雖長期貿易與金融帳順差,但政府選擇將盈餘資金投入海外,導致國內貨幣供給更多來自私人部門,而非央行基礎貨幣。至於澳洲,則高度依賴國際資本,貨幣供給受制於借貸與直接投資,因此利率普遍高於泰國。
日本則是另一種情況。雖然帳戶盈餘龐大,但日本央行直接持有國債與企業股票,創造大量貨幣供給,致使利率長期維持在全球最低水準。與日本相比,泰國並未採取極端寬鬆措施,卻仍能維持相對低利,展現出金融結構的特殊性。
專家認為,泰國低利率並非單純源自儲蓄規模,而是多年來金融體制演變與國際收支積累的結果。這不僅反映出泰國在區域內的金融穩定,也顯示其經濟體系在面對全球波動時,仍具備維持低融資成本的能力。
在全球資金環境仍不確定的背景下,泰國的利率水準將持續受到關注。市場普遍認為,若外部衝擊未顯著惡化,泰國仍有條件維持低利率優勢,為企業與家庭減輕融資壓力,並在區域競爭中展現獨特的金融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