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www.thansettakij.com/business/tourism/639935
圖片日期:2025年9月 27 日
(台泰時報9月27日電)泰國經濟媒體報導,泰國國際航空(Thai Airways International, THAI)歷經法院主導的重整程序後,近兩年連續轉盈並重返資本市場,但公司內部與產業觀察人士指出,下一階段最大變數是政治與治理結構,包含財政部作為大股東的人事影響力與董事席次調整,恐使公司再度陷入行政干擾與決策遲滯的舊循環。
報導回顧,泰航成立於1960年,早年以國家主力航空身分享有航權優勢與市場獨占,長期維持獲利。2004年起,時任總理戴克辛(Thaksin Shinawatra)推動航空自由化,包括開放「第五航權」,低成本航空大量進入,雖帶動旅運與觀光,但泰航競爭力受壓。2004年至2019年間,泰航僅三年獲利,2019年仍虧損逾百億泰銖,顯示結構性問題未解。
除市場競爭外,報導指稱,過去身為國營事業的體制限制、董事人事與採購決策受外部影響,使管理層缺乏靈活性與長期規畫。機隊汰換、採購與投資常遭延宕,決策風險與成本升高。政府亦曾以「國家航空公司」對外代表性的名義動用資源,但泰航早在約25年前依內閣決議不再享有傳統「國家航空公司」法定地位,與多數國家補助主力航空的模式不同。
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前,泰航營運已轉差,疫情成為導火線。政府決定依破產法申請法院重整,並邀請前能源部長皮亞沙瓦·安瑪拉南(Piyasvasti Amranand)團隊協助擬訂重整計畫。其後,公司以降本、談判債務、出售非核心資產與調整機隊為主軸,並多次修訂計畫內容,將部分債務轉為股權。財政部約1,300億泰銖債權按計畫轉股,不涉及債務減記;另對債權人與既有股東辦理增資與配售,補強資本結構。
報導並指出,重整過程一度受輿論反對政府財務支援影響,與主要債權人談判亦要求增設「新授信監理委員會」以監督公司未來借款,顯示治理條件更趨嚴格。同時,人力優化從2萬9,500人降至不超過1萬5,000人,費用結構顯著下降,營運效率改善。公司近期公布,營業利益率約22%,高於全球航空平均水準,並持有充裕現金部位。
儘管財務體質改善,下一步風險仍在治理機制。報導稱,雖泰航不再屬國營事業,但財政部仍為最大股東,依法可提名董事。先前內部就董事會席次曾與財政部協調維持11席,但若未來恢復至章程上限15席且人選不當,恐衝擊市場信心與公司決策。另部分債轉股股東將於明年2月4日解禁,股權結構變動亦受市場關注。
管理層與產業人士建議,政府避免以行政方式介入經營,尊重專業董事會與管理團隊的商業判斷;同時,應維持重整後確立的財務紀律與採購透明度,確保機隊投資、維修樞紐與航網策略連貫執行。外界亦有聲音主張財政部逐步釋股,使泰航成為完全市場化的民營公司,以降低政策風險。不過在公司營運好轉與估值走高的情況下,是否推動減持仍存不確定性。
報導最後指出,泰航已取消部分頭等艙產品,轉向更符合市場需求的艙等與機型配置,並拓展維修、地勤與樞紐投資以分散收入來源。未來能否延續轉盈態勢,關鍵在維持公司治理獨立性、穩定董事結構與持續優化成本,避免重回政治與行政干預的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