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rachathai
圖片日期:2025年9月 25 日
【本報訊】泰國行政法院日前駁回一宗由跨性別女性透過「性別平等委員會」(WLPD) 提起的訴訟,案件針對泰國紅十字會現行禁止男男性行為者及跨性別者捐血的規定,主張該政策構成性別歧視,違反《性別平等法》。然而法院認定,相關禁令符合保障輸血安全的比例原則,不屬於不當歧視。
據悉,原告於2022年向WLPD投訴,認為紅十字會的現行問卷僅以性傾向作為排除標準,並未真正評估個人行為風險,導致LGBT+群體被一律拒絕。委員會遂代為提告,要求改採「依據近期性行為風險」的篩檢方式。然而,法院在審理後指出,國際多數國家仍將男男性行為列為高風險族群,泰國尚未制定明確的「安全間隔期」規範,在此情況下,紅十字會現行措施合理且必要。
裁決強調,如未設立具體指引即放寬限制,恐導致HIV與其他性病經由輸血傳播,對社會公共健康構成重大風險。法院因此認為,紅十字會維持現行篩檢與面談制度,屬於比例原則下的正當措施。
不過,爭議並未就此平息。原告主張,紅十字會在其捐血證明上標註「高風險HIV感染者」,致使其終身不得捐血,並因媒體報導而遭外界誤解與歧視,嚴重影響其人格尊嚴與性別認同。LGBT+團體批評,此舉形同烙印,延續對少數群體的污名化。
事實上,泰國LGBT+平權運動近年持續推進,繼取消跨性別者兵役體檢「精神異常」註記,以及婚姻平權立法後,捐血禁令被視為第三波重要戰場。支持者認為,爭取捐血權象徵打破污名;反對者則強調公共安全優先,認為尚需建立更科學的檢測機制。
目前多數西方國家已逐步修訂相關政策,例如規定同性間無防護性行為在一定時間後仍可捐血。泰國社會輿論期待紅十字會未來能調整規範,改以行為風險為基準,而非單純以性傾向劃分。案件結果凸顯平權訴求與公共衛生防線之間的矛盾,LGBT+社群表示將持續推動對話,爭取更公平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