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9月24日
【本報訊】全球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最新醫學研究再度掀起關注。來自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醫學科學院的國際團隊,近期發表一項綜合性評論指出,長久以來被視為海洋與人體健康隱形殺手的「微塑膠」,如今已在人體骨組織中被發現,甚至深入骨髓,可能干擾造血與骨質再生功能。
研究團隊分析了62篇相關文獻,發現骨頭、軟骨以及椎間盤內均檢測到微塑膠顆粒,平均每克骨質含有數十個微粒。當骨細胞暴露於這些異物後,會產生自由基並釋放發炎分子,導致細胞壓力增加,進而改變骨重塑循環。尤其骨髓間充質幹細胞一旦受影響,可能失去正常分化功能,進而加速破骨細胞生成,讓骨骼逐步走向脆弱。
專家指出,破骨細胞雖然本是更新骨質的必要角色,但過度活化卻會造成骨質吸收過度,導致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提升。動物實驗已顯示,微塑膠暴露與骨微結構破壞、骨骼畸形及發育停滯有關,部分案例甚至呈現骨質早衰現象。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微塑膠進入骨髓深層後,可能直接干擾造血機制,進一步影響免疫與全身代謝功能。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統計顯示,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骨質疏鬆性骨折病例將於2050年增加32%,若再疊加微塑膠的潛在威脅,恐進一步惡化公共健康挑戰。
專家強調,目前仍無法全面掌握微塑膠影響骨代謝的所有機制,但現有證據已足以顯示問題嚴重性。未來若能確認微塑膠為可控的環境因子,將為降低骨折率提供全新防治思路。
研究主持人羅德里戈‧奧利維拉(Rodrigo B. Oliveira)透露,團隊已著手新一輪研究,計畫以動物模型驗證微塑膠與代謝性骨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評估其對股骨強度的長期影響。他呼籲,全球應加強合作,透過監測、管制與科學研究,正視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深層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