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I 生成
圖片日期:2025年9月23日
【本報訊】泰國雨季降雨頻繁,氣候潮濕悶熱,為多種病媒蚊與有毒節肢動物提供繁殖條件,公共衛生部門提醒民眾提高警覺,防範叮咬及接觸中毒,並公布一系列簡易急救措施,以降低潛在風險。
醫衛專家指出,季風帶來的降雨不僅提升呼吸道與腸胃道傳染病的風險,皮膚感染案例亦顯著增加,尤其蚊子、蒼蠅、蟑螂等常見害蟲數量大增,若處置不當,恐導致症狀惡化甚至引發併發症。
根據泰國衛生單位建議,遭蚊蟲叮咬後應立即以清水與肥皂清洗,若產生紅腫、搔癢,可服用抗過敏藥物,若伴隨高燒或全身痠痛,須及時就醫。蒼蠅則常攜帶腸道病原體,若不慎感染腹瀉,應補充電解質並觀察病情。至於蟑螂,接觸後易引起皮膚過敏,民眾需留意是否出現嚴重反應。
另外,螞蟻叮咬可先冰敷患部,避免抓撓造成二度感染;遭蜜蜂、黃蜂或胡蜂螫傷時,應先小心取出毒針,並以冰塊冷敷,再使用外用抗發炎藥物,如有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至於蜱、跳蚤、螨蟲或蚋叮咬後,應以清水徹底清潔,並塗抹抗發炎藥膏以減輕症狀。
雨季亦常見水陸生物攻擊。蛭類(如水蛭、螞蝗)若附著於人體,切勿強行拔除,以免造成皮膚撕裂,建議滴入鹽水、醋或酒精使其自行脫落,之後再清洗傷口並進行外用處理。螃蠏、蠍子等咬傷則須立即冰敷,並使用止痛或退燒藥物觀察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甲蟲如隱翅蟲或油甲蟲若被壓碎,其毒液會造成皮膚灼痛或潰爛。專家提醒,切勿徒手拍打,若已接觸,須立即以肥皂與清水清洗,再塗抹止癢與抗發炎藥物。若因誤食而中毒,更應迅速送醫,以防中毒惡化。
公共衛生部門強調,隨著氣候變遷導致極端降雨頻率增加,病媒蚊與有毒昆蟲的威脅恐更嚴峻。民眾除了需加強居家環境清潔、避免積水外,也應備妥基本急救藥品與冰敷工具,以在第一時間降低傷害。
醫界同時呼籲企業與地方政府應加強社區防疫與衛教宣導,協助高風險族群建立正確的防護與應變觀念,減少因中毒或感染所造成的醫療與經濟負擔。相關單位並提醒,雨季將持續數月,唯有政府與民眾共同防範,方能有效降低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