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普遍失眠 專家籲重建身心平衡

(台泰時報10月12日電)泰國精神科醫師指出,現代人失眠問題日益普遍,尤其在工作壓力高與生活節奏緊湊的族群中更為明顯。專家提醒,失眠並非單純的睡眠困難,而是身心平衡失調的警訊,若未妥善處理,可能演變成更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

曼谷的精神科醫師塔那南(Thananan Numsaeng)表示,失眠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身體狀況異常,例如荷爾蒙變化或慢性疼痛;二是心理壓力與焦慮過高;三是日常能量消耗不均衡。他指出,現代人常長時間久坐或精神過度緊繃,導致身體雖疲累但大腦仍持續運作,使人難以進入深層睡眠。

塔那南說,評估失眠需從整體生活入手,醫師會詢問患者每日活動、壓力來源、運動習慣與睡眠環境等因素,再決定治療方式。他強調:「僅靠安眠藥並非長久之計,必須同時調整生活節奏與心理狀態,才能真正改善睡眠品質。」

他指出,不同人對睡前活動的反應不一。例如,有人藉由調暗燈光、聽輕音樂或泡澡放鬆能幫助入眠,但若臨睡前仍觀看新聞、處理公事或接觸負面資訊,反而會刺激腦部活動,使焦慮升高。甚至在某些敏感體質者身上,只要改變日常作息時間,也可能導致失眠復發。

專家建議,若出現長期睡眠障礙,應及早就診,由專業精神科醫師評估。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控制與心理治療並行,例如使用「地西泮(Diazepam)」等鎮靜類藥物可短期緩解焦慮與肌肉緊繃,但若患者壓力過大,即使服藥仍可能無法熟睡,顯示心理因素的影響更為關鍵。

塔那南提醒,不少民眾傾向尋求替代療法,如前往寺廟、占卜或信仰儀式尋求安慰,但若缺乏專業引導,可能反而延誤治療時機。他呼籲社會大眾應正視精神健康問題,避免將「睡不著」視為小毛病,因為幾乎所有精神疾病的初期徵兆都與睡眠障礙有關。

根據泰國衛生部的統計資料,近年國人焦慮與失眠個案數持續上升,特別是30至50歲的上班族與城市居民為高風險群。專家呼籲企業與社會應共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改善長工時與高壓環境,協助民眾恢復身心平衡。

醫師最後提醒,維持規律作息、避免睡前使用電子產品、保持臥室安靜與光線柔和,是提升睡眠品質的基本原則。若嘗試自我調整仍無效,應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以免小問題拖成長期失眠或引發焦慮、憂鬱等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