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12日電)由日本推動的「Thailand Plus One」策略自2013年起啟動,十餘年來持續促進泰國及其周邊國家投資合作,成為東南亞產業鏈整合的重要模式。然而,隨著全球經濟與地緣形勢變化,該策略正面臨調整壓力。經濟分析師阿(Aat Pisanwanich)指出,泰國若欲維持區域製造與研發中心地位,須將政策升級為「Thailand Plus Innovation」,以創新、數位與綠色產業為核心。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2013年調查,「Thailand Plus One」概念旨在讓泰國作為日本企業在東協的生產樞紐,同時結合柬埔寨、寮國、緬甸及越南(CLMV)的勞動力優勢,形成區域供應鏈。此策略使泰國成為汽車與零件製造、電子及半導體封裝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核心,而低成本紡織與組裝工廠則分散至鄰國,以降低成本與分散風險。
阿表示,這一策略讓日商可將勞動密集產業外移,同時保留在泰的研發、品管與物流環節。日本企業透過泰國與CLMV的連結,建立區域價值鏈,成功鞏固泰國在汽車與電子產業中的樞紐地位,也帶動鄰國製造業成長。以柬埔寨為例,外資投入製衣與線束生產;越南則崛起為電子製造新基地,帶來大量就業與技術轉移。
然而,十年後的環境已大不相同。CLMV地區勞動成本上升,特別是柬埔寨與越南連年調薪,使其不再具備2013年的成本優勢。越南轉型為科技製造中心,與泰國在產業鏈上直接競爭;緬甸政變與政治風險亦削弱投資信心。阿指出,若不調整策略,泰國的區域領先地位將受到挑戰。
為因應新局,他建議泰國將「Plus One」升級為「Plus Innovation」,以創新驅動取代成本導向,發展區域研發、數位與綠色產業樞紐。政府應聚焦電動車(EV)與電池、逆變器、線束等關鍵零件產業,同時建立完善充電基礎設施。此外,推進半導體、替代蛋白與功能性食品、綠色數據中心等戰略產業,吸引全球科技企業如Google、Microsoft、AWS及阿里雲投資。
在金融面向上,阿呼籲加強數位金融與資安體系,發展電子支付、數位貸款及區塊鏈應用,以符合歐美與日本企業的投資要求。他並建議政府成立人工智慧與數位研發中心,專注於機器學習、物聯網及機器人等新興技術。
目前,泰國政府正推動「高價值創新與生產樞紐」政策,欲打造綠色、具韌性的區域供應鏈,連結CLMV、日本、韓國、歐洲與美國。阿總結指出:「若能在研發與永續並行的方向上精準布局,泰國將可由『生產基地』躍升為『創新中心』,成為亞洲新一輪產業鏈重組的關鍵力量。」
圖片來源:Bangkok Post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