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營開放就業十日 僅兩百人受聘引質疑

(台泰時報10月11日電)泰國政府允許邊境九處緬甸難民營居民合法就業已屆十日,惟實際受聘人數僅約兩百人,遠低於原預期的一萬人,引發外界關注政策落實障礙。勞工部官員坦言,雇主參與意願偏低,計畫成效未如預期,當局將派員赴邊境實地調查。

勞工部勞動就業廳廳長披猜(Pichet Thongpan)指出,自10月1日啟動難民營勞動開放以來,僅農業、畜牧、建築及資源回收等行業提出用工申請,總人數不過兩百人,遠不及可外出工作的萬名難民潛力人口。他表示,雇主需求理應龐大,但目前反應冷淡,原因尚不明朗,將於近期親赴現場了解實情。

披猜表示,勞工部預計10月15日起展開新一輪非法外籍勞工登記行動,涵蓋四個國籍群體,開放十五天內完成註冊。該行動旨在將現有約五十至七十萬名非法勞工納入正式制度,並透過雇主申報與線上登錄機制,授予合法居留與工作許可。他強調,相關部會已發布正式公告,期望藉此降低灰色勞動市場規模。

他並補充,政府同時推動從斯里蘭卡引進一萬名勞工之計畫,目前八項程序已完成過半,原訂十二月底完成,惟勞工部長已要求加速進度,以應對多行業人力短缺問題。

不過,雇主方面則批評政策執行流程繁複。僱主代表尼盧蓬(Nilubon Pongpayom)表示,雖官方聲稱程序簡化,但實際操作仍十分冗長。「雇主要進入難民營並不容易,須層層申請許可並與營區委員會協調,而該委員會成員並非公開名單。部分行政程序重疊,導致文件往返時間過長。」她指出,特別是健康檢查須至企業所在地辦理,而非於營區內完成,增加成本與時間負擔。

尼盧蓬舉例指出,許多雇主如甘蔗種植業者已嘗試申請,但仍遇到行政瓶頸。「會議中官員說只需一份文件,但實際上遠不止如此。」她說,主責單位如內政部與勞工部各自設有規定,缺乏單一窗口受理,導致流程難以「一次完成」。

觀察人士指出,此次計畫原意在於緩解建築與農業領域勞動力短缺,並提供難民合法收入來源,但若行政程序未能簡化,恐使政策流於形式,難以擴大實質效益。

根據勞工部初步資料,泰緬邊境現有九個難民營,總人口約十三萬人,其中具工作能力者逾萬人。政策實施後若能順利推展,預期可部分緩解人力不足問題,同時降低非法移工風險。

目前泰國境內非法外籍勞工主要來自緬甸、寮國與柬埔寨三國,估計總數超過七十萬人。當局除開放登記外,亦研擬引入外籍勞動力配額制度,並強化健康檢查與社會保險覆蓋,以符合法律與人權標準。

勞工部表示,將於本月下旬公布首波登記成果,並針對難民營雇用機制進行檢討,未來可能建立「邊境就業服務中心」,由政府統一管理聘僱流程,確保政策落地並提升雇主信心。

圖片來源:Thai Post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