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財政風險升高 債務壓頂 收入孱弱 支出失控

圖片來源:https://www.thansettakij.com/economy/639625 

圖片日期:2025年9月23日

【本報訊】泰國副財政部長 沃拉帕·塔尼亞翁 (Vorapak Tanyawong) 透過臉書發文直言,新政府一上台便得面對「四面楚歌」的財政環境。疫情後泰國公共財政更加脆弱,整體風險評估高達 7.6 分(滿分 10 分),遠超過疫情前的 4.3 分,顯示財政空間已所剩無幾。

沃拉帕指出,泰國的問題並非單一,而是「債務壓力、收入不足、支出失控及結構性挑戰」全面夾擊。若不盡快改革,風險恐快速惡化。

在公共債務方面,2025 年估計將逼近 GDP 65%,政府利息支出恐突破財政收入 10%。雖尚未觸及 70% 上限,但已非常接近國際貨幣基金(IMF)所設的警戒帶 77%–87%。一旦全球利率持高、經濟放緩,泰國市場信心可能瞬間動搖。

收入端長年疲弱,稅收占 GDP 比重比國際標準低 3 個百分點。非正式勞工逾半,資本利得稅至今未開徵,不動產與遺產稅貢獻有限,增值稅僅 7%,遠低於周邊國家的 12%–15%。能源與資源收入下滑,更凸顯結構性短板。若稅制改革停滯,收入占比將長期僵固。

支出面同樣惡化。人事費與退休金逐年膨脹,公務員醫療費用尤其門診支出不斷攀升;養老基金缺乏永續性,大量非正式勞工毫無退休保障。若「逃逸條款」(Escape Clause)遭濫用,恐滋生假投資支出,加速財政惡化。

結構性風險更加嚴峻。泰國快速邁入高齡化,稅基縮小,養老與醫療成本卻不斷升高;家庭負債率逼近 GDP 九成,壓抑內需消費與增值稅;收入分配嚴重不均,最頂端 1% 掌握 23% 國民所得,改革阻力巨大。加上油價波動、地緣政治衝擊頻仍,以及泰國在全球氣候風險中高居第九位,財政支出勢必持續擴張。

沃拉帕強調,唯有推動全面財政調整才可能止血,包括控制薪資、退休金與社福支出,改革養老制度;推動所得稅與資本稅改革,逐步調升增值稅,開徵碳稅,增加國營資產收益;並透過 PAYGO(收支對付制)嚴控支出,明確界定投資項目,待經濟恢復後重返 3% 赤字框架。

他直言,新政府接手的並非「白紙一張」,而是已經高度扭曲的財政基線(baseline)。若改革遲疑,任何外部衝擊──無論是油價飆漲還是重大天災──都可能瞬間點燃導火線,讓泰國財政陷入長期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