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最新報告:中日帶頭降速 亞洲主要經濟體2026年成長乏力

圖片來源:https://www.thansettakij.com/world/639610 

圖片日期:2025年9月23日

【本報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九月發布的《Economic Outlook, Interim Report》指出,亞洲主要G20經濟體已明顯進入「成長放緩期」,2026年恐面臨通縮壓力與經濟波動。報告強調,雖然2025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展現韌性,但亞太多國在關稅衝擊與貿易緊張下,動能逐步轉弱。

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國際貿易量大幅增加,原因在於廠商趕在美國調升關稅前出口。然而,下半年起效應開始反轉,多國出口承壓,亞洲經濟活力明顯減弱。

中國經濟仍是焦點。OECD預測,中國GDP成長率將自2025年的4.9%降至2026年的4.4%。房地產低迷與中美貿易摩擦持續,政府支出雖一度穩住增速,但政策效果正在消退。特別是今年八月已重返通縮,顯示內需疲弱、物價下滑壓力仍在。OECD認為,中國在高關稅與財政支持減弱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勢將維持寬鬆。

日本則靠高科技投資與企業獲利支撐,2025年GDP可望成長1.1%,但2026年將下探至0.5%。雖然日本央行自年初以來維持利率不變,但外界預期寬鬆將逐步退場。食品價格,尤其稻米,仍高於常態,導致生活成本壓力大。若食品價格回穩,整體通膨才有望回到央行目標區間。

南韓經濟也出現降溫,製造業生產下滑,不過OECD預測2026年GDP將回升至2.2%,較2025年的1.0%大幅改善,就業市場亦將改善。但與其他亞洲國家相同,食品價格上漲仍是最大風險。

印度維持高增速,2025年GDP預測為6.7%,2026年略降至6.2%。雖然出口受高關稅影響,但受惠於寬鬆政策與稅改,經濟活動依舊強勁。特別是食品通膨顯著下降,反映內需供應穩健,加上出口管制奏效,緩解物價壓力。

印尼則靠公共投資與寬鬆金融維持穩健,GDP連續兩年估在4.9%。然而,貨幣貶值推升進口物價,食品價格走高,通膨壓力逐步累積,恐成為中期隱憂。

OECD總結,亞洲G20國家正面臨「成長降溫、通縮壓力與物價波動」三大挑戰。隨著全球貿易戰升級與糧食價格高企,亞太經濟體如何在刺激成長與維持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將是2026年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