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外資重返泰國房市 外國買家占新成屋近兩成

【本報訊】泰國新冠疫情(2020至2021年)過後,外國買家再度湧入曼谷及周邊房市,購買力道明顯回升,與疫情前情況相仿,反觀本地消費力卻顯著下滑。

泰國不動產研究與評估中心(Agency for Real Estate Affairs, AREA)主席 索攀·蓬猜猜(Sopon Pornchokchai)公布最新調查指出,截至2024年底,外國人在曼谷及鄰近地區共購得新建公寓5,748戶,占全年新售出公寓總量31,897戶的18%。這些數據不含二手市場,顯示外資仍是推升新成屋市場的重要力量。

索攀指出,雖然外國買家購屋單價普遍高於泰國本地人,但與鄰國相比門檻仍低。例如馬來西亞規定外資購屋價值不得低於200萬令吉(約合1,600萬泰銖),印尼亦設下不少於1,000萬泰銖的限制。他建議泰國應跟進設定購屋底價,避免外國人與本地中低階層爭奪房源,甚至可比照澳洲,只允許外資購買新建案,二手屋則禁止購買,以維護市場公平。

從地段分布來看,外資最偏好的是曼谷市中心(含是隆、沙吞、巴吞旺、瓦塔那、空堤等區),去年共成交2,159戶,金額達2,514億泰銖,占整體市中心成交額的31.3%。第二名為拉差達–拉抛走廊,外國人買下1,974戶,占成交比重高達67.9%,金額達845億泰銖,其中中國與緬甸買家最為突出。

排名第三的是安努–素萬那普一帶,外資購入536戶,占比29%,金額244億泰銖;第四則是邦納–帖帕拉一帶,共486戶,占比13.4%,成交金額162億泰銖,主要買家同樣來自中國與緬甸。

索攀提醒,政府應規劃外國人購屋區域,避免隨意購買造成社會風險,並考慮採取抽籤方式分配,避免同層或相鄰戶全由外資集中,影響社會融合。他舉例,新加坡在公共住宅分配上就有種族比例規範,以促進不同族群共居,值得參考。

至於外資購屋動機,各國情況不一。部分國家藉此輸出人口與資金,甚至視為戰略布局;俄羅斯與烏克蘭則因戰爭避難;緬甸買家則因不滿軍政府統治,尋求在泰國落腳。

整體而言,2024年外國人在曼谷及周邊購屋總金額達3,964億泰銖,若加上其他房地產類型,金額可增至約5,153億泰銖;再計入普吉、清邁、華欣、芭達雅、合艾等觀光城市,規模恐上看8,760億泰銖,但仍僅占全國住宅市場總額約一成。

因此,索攀認為外資購屋對刺激經濟效果有限,若要有效帶動成長,政府應鼓勵外資投資工業區、商業不動產及基礎建設。同時,建議比照國際作法課徵外資購屋稅,包括10%至20%的購屋稅、1%的持有稅、10%至20%的資本利得稅及10%的遺產稅。他強調,唯有透過合理稅制,才能讓外資購屋真正為泰國經濟帶來貢獻,而非單純推高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