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泰國漁業署(Department of Fisheries, DOF)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漁業部門國內生產毛額(GDP)達1.38兆銖,成為支撐泰國經濟的重要板塊。當局強調,未來將透過創新養殖技術、永續資源管理及出口市場拓展,打造漁業新格局。
漁業署指出,近年泰國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展現韌性,特別是水產養殖及加工出口成長明顯。冷凍蝦、鮪魚罐頭與觀賞魚等商品仍是出口主力,帶動就業與外匯收入。僅去年出口總值即超過數百億銖,主要市場涵蓋美國、日本與歐盟,近期中東與南亞市場亦快速崛起。
署長表示,2026年起漁業政策將以「可持續+高附加值」為雙核心,並與農業暨合作社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operatives)總體規劃連動,目標不僅是提升產值,更要確保漁業資源長期永續。他強調,漁業發展不能單純依賴捕撈,必須推動「智慧養殖」與「數位化監管」並行。
漁業署規劃五大策略:首先,推廣環境友善型養殖技術,包括低碳水產養殖與抗病新品種研發;其次,強化品質與食品安全管理,確保出口水產品符合國際標準;第三,建立數位化資源監測平台,結合衛星與大數據追蹤漁場與養殖區;第四,推動區域合作,拓展RCEP及中東市場;第五,支持漁民組織與社區企業,提升競爭力並減少中間剝削。
在具體計畫方面,漁業署將建構「智慧養殖示範區」200處,推動水產科技應用,並建立區域冷鏈物流中心,加速水產品流通效率。此外,將擴大推動水產加工升級,鼓勵業者發展高端產品,如即食海鮮、保健食品及觀賞魚文創商品,以提升附加價值。
官方同時設定2030年前三大目標:一是漁業GDP年增長率維持在5%以上;二是出口水產品總值突破2兆銖;三是50%以上養殖區實施「永續認證」標準,確保資源不被過度開發。
署長進一步指出,漁業不僅是經濟產業,更與糧食安全、環境保護及社區生計息息相關。未來漁業署將強化與民間企業及國際組織合作,打造「海洋經濟」新引擎,讓泰國漁業在全球舞台占有更重要地位。
他最後表示,漁業轉型是一條長路,但透過透明政策、科技導入與國際合作,泰國漁業必能在「產值與永續」之間找到平衡,並為農漁社區創造更高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