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克河環境危機 專家示警代價難以承受

【本報訊】泰國清邁府湄艾地區克河(Kok River)近期檢測出鉛與砷含量超標,污染源指向上游礦業廢水與農藥殘留。泰國環境污染防治一區辦公室指出,部分工廠與採礦活動長期排放廢水,加上邊境金礦開採,使得支流賽河(Sai River)、瑞河(Ruak River)與克河遭受嚴重污染,最終匯入湄公河(Mekong River),造成跨流域生態威脅。

根據湄帕隆基金會(Mae Fah Luang Foundation under Royal Patronage)專家蘇帕查雅.特查楚猜(Supatchaya Techachoochert)在2025年9月22日的永續論壇上揭露,此波污染已使清萊府20個分區社區蒙受約51.1億泰銖損失,若計入漁業與觀光,經濟損害高達130億泰銖。她批評部分產業只顧短期利益,忽視排放毒性化學物的後果,導致民生、農田與漁業長期受創。

她直言:「錢只是幻影,米與魚才是真實。」村民以稻米與漁撈為生,如今卻因河水受污染陷入困境。許多居民仍依賴湄公河飲水、耕作與養殖,卻不得不承受健康與經濟雙重風險。

蘇帕查雅並指出,氣候變遷正悄然影響農業產量,例如鳳梨提早開花,導致品質數量下降,加工廠被迫停產,反映自然環境變遷已對產業鏈造成直接衝擊。

她同時比較國際經驗,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退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並擴大伐木執照時,民間立即發起「讓污染者付費」(make polluters pay)運動;中國則加碼投資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生產,推動可持續發展。相較之下,泰國雖排放量高,但投資有限,資源消耗卻持續惡化。

她最後提醒,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人均收入雖成長13%,自然資本卻流失40%。若今日仍袖手旁觀,當問題全面爆發時,恐怕已來不及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