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泰國消費者組織委員會最新報告指出,泰國消費者正被困於多重陷阱之中,包括市場壟斷、政策導向錯誤以及企業剝削,導致民眾權益長期受損,國家經濟亦受拖累。該組織呼籲必須加強消費者議價能力,才能促進公平競爭,推動泰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統計數據顯示,投訴案例逐年攀升。2022 年達 14,941 件,2023 年增至 16,142 件,2024 年進一步升至 17,028 件,而 2025 年 1 至 7 月已突破 18,000 件,累計超過 68,000 件。投訴前三大類別為一般商品與服務(41.65%)、金融與銀行(26.51%)、以及通訊與資訊科技(11.75%)。
消費者組織秘書長沙麗·昂松旺(Saree Aongsomwang)指出,這些數字反映出消費者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不斷加劇。她舉例,在醫療保險方面,政府未能抑制醫療費用飆升,反而讓消費者承擔額外支出;電信業者則因合併造成競爭不足,缺乏改善動力。能源產業亦存在不合理現象,消費者需支付高額備用電力成本,顯示政策傾斜於資本。
她強調,這些壟斷現象不僅影響價格與選擇,更加劇社會不平等,讓泰國難以擺脫中等收入困境。
數位時代則帶來「演算法陷阱」,消費者被平台推送內容牽著走,雖可享低價,卻忽略了品質、勞動條件與安全標準。同時假訊息與詐騙快速擴散,金融陷阱如連鎖投資或情感詐騙更易得逞。
沙麗指出,消費者自身行為也需改變,過度追求便利與低價使他們忽略風險,進而削弱市場監督力。她建議必須從教育做起,提升金融與媒體素養,讓民眾能辨別真偽資訊,勇於行使權益。
她同時呼籲政府終止「縱容壟斷」的政策,將公共資源用於真正改善民生的建設,例如低票價大眾運輸或地方免費電動車,而非高成本效益有限的雙層高速公路。
至於企業,沙麗強調不能依靠壟斷維持盈利,而應透過公平競爭提升效率與服務。「消費者並不是企業的敵人,當他們的議價能力提高,市場將更健康,企業亦能更具韌性,最終泰國才可能邁向真正的永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