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4日電)泰國邁入高齡社會後,「長壽經濟」(Longevity Economy)逐漸成為政策與市場關注焦點。專家指出,長壽不僅意味著延長壽命,更強調「健康壽命」(Healthspan)的提升,透過預防醫療、精準醫學、營養與生活方式改變,帶動龐大商機。
泰國國家統計數據顯示,自2024年起,該國已正式進入「完全高齡社會」(Complete Aged Society),65歲以上人口比例持續上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4年報告,泰國平均壽命為79.27歲,但健康壽命僅約69至70歲,意味民眾在生命最後近10年往往與慢性疾病相伴。縮短這段「病痛差距」(The Gap),正是長壽醫學的核心。
專家指出,長壽產業的核心理念來自「主動與再生醫療」(Proactive & Regenerative Healthcare),不同於傳統「被動治療」(Reactive Medicine),強調以數據、基因檢測及AI輔助技術進行早期預防,並結合個人化方案延緩衰老。這一模式被稱為「醫療3.0」(Medicine 3.0),涵蓋預防、個人化與數據導向三大原則。
市場研究機構預測,至2026年全球長壽產業規模將突破27兆美元(Bank of America估算),涵蓋醫療、食品、健身、數位科技等多個領域。對泰國而言,這不僅能減少龐大的醫療支出,亦可成為新興產業成長引擎。
目前泰國長壽相關產業主要集中於四大領域。其一是個人化健康科技(Personalized Health-Tech),利用AI、基因檢測與穿戴式裝置提供量身定制健康建議;其二是營養補充與功能性食品(Supplements & Functional Foods),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與針對腦部功能的保健飲品;其三是新型健身與健康休養(Wellness Retreat),透過冷凍治療(Cryotherapy)、低溫浴(Cold Plunge)等方式結合復原與Biohacking;其四則是「高齡科技平台」(Age-Tech Platforms),涵蓋智慧家庭安全設施、遠距健康管理與社交應用程式。
在生活方式方面,長壽學者總結出「五大支柱」,包括營養、運動、睡眠與修復、壓力管理與心理健康,以及科學與營養補充。其中,飲食被視為影響基因表現的重要因子,間歇性斷食與植物性飲食可促進細胞自噬(Autophagy);運動則以肌力訓練與中低強度有氧(Zone 2)為主,有助於保持體能;良好睡眠與深層修復則與腦部健康密切相關;此外,情緒管理與社會連結亦是延壽關鍵。
專家同時提醒,營養補充劑如NMN(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已受到關注,但其效果應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僅能作為輔助,而非替代生活方式管理。
長壽經濟的興起不僅改變醫療模式,也將影響金融、保險與社會結構。分析人士認為,泰國業者若能及早投入相關市場,不僅能掌握龐大內需,也有機會成為東協長壽產業的樞紐。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News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