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推氣候法草案 碳價上路促企轉型

(台泰時報10月10日電)泰國政府正加速推動《氣候變遷法(草案)》,預計將正式納入「碳定價」機制,以促使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推動國家邁向「淨零排放(Net Zero)」目標。該法案將建立多項經濟工具,包括溫室氣體強制通報制度、排放權交易市場(ETS)、碳稅制度與邊境碳調整機制,勢將重塑泰國企業的營運模式與成本結構。

根據泰國氣候變遷與環境廳副廳長波威(Pawit Kesawong)表示,此法案一旦生效,將成為引領泰國邁向2050年碳中和與2065年淨零排放的「母法」,與《巴黎協定》框架下的全球氣候行動保持一致。該法將對能源與工業部門產生直接影響,這兩個部門目前合計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七成。

法案核心在於導入「碳定價(Carbon Pricing)」制度,藉由市場機制內化碳排成本。主要包含四項政策工具:
首先是「強制溫室氣體報告制度(GHG Reporting)」,規定排放量達標的法人機構須提交年度排放報告(涵蓋範疇一與範疇二),並由第三方機構查驗。其次是「排放權交易制度(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TS)」,採「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模式,若企業排放量超出配額,須購買額外排放權或以碳權抵換;相反地,排放量低於限額者可出售剩餘額度創造收益。

第三項為「碳稅(Carbon Tax)」,將從高碳產品如石油及石化製品著手,初期由稅務部門徵收,並依計畫逐步調整稅率。第四項則為「邊境碳調整機制(CBAM)」,針對進口高碳商品徵收相應費用,以防止碳洩漏並維護產業公平競爭。

此外,法案還將設立「氣候變遷基金(Climate Fund)」,作為國家層級的投融資平台,用於支持減排與調適專案,並規定「碳信用(Carbon Credit)」可作為可交易資產。為引導投資,政府將制定「泰國永續分類標準(Thailand Taxonomy)」,將經濟活動劃分為綠色(環保)與黃色(轉型期)兩類,作為銀行與投資機構的永續金融依據。

國際上,歐盟、韓國及中國等主要貿易夥伴均已實施碳交易與碳邊境稅政策。專家指出,若泰國企業未及時調整,恐將在出口市場中面臨新一波環保壁壘。世界經濟論壇(WEF)預估,若全球氣溫升高1.5度,至2030年前可能造成高達14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反映氣候法規將成全球貿易競爭新標準。

對企業而言,這項法案既是挑戰亦是轉型契機。具備低碳策略與ESG管理能力的企業,將有望提升國際競爭力、吸引外資與進入碳市場。泰國工業界目前正積極進行碳足跡評估(Carbon Footprint Assessment)、投資再生能源,並建立「測量-報告-查驗」(MRV)系統,以符合即將上路的法規要求。

波威指出:「在全球貿易格局重塑之際,能夠最先完成低碳轉型的企業,將是未來經濟中最大的贏家。」

根據國家減排目標(NDC 2.0),泰國承諾至2030年將排放量較基準情境減少30%至40%。當局認為,《氣候變遷法》將是推動該目標的關鍵法制工具,也意味著「照舊營運(Business as Usual)」時代即將結束。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News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