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日,中華民國國慶,不僅是台灣人民共同的日子,也是一個連結海內外僑胞的節點。對生活在泰國的台灣人與其家庭而言,國慶象徵的是身份的認同,也是彼此情感的依靠。無論身在曼谷、清邁或宋卡,每一場慶祝活動的背後,都承載著「我們始終與台灣相連」的信念。
這種信念並非來自單一事件,而是由歷史、現實與未來共同構成的長線。雖然官方關係被迫中斷,然而半世紀來的互動證明,雙邊關係並未停滯,反而在僑社的努力與政府的推動下,編織出另一張更細密的網絡。從移民史、文化教育,到近年的政策突破,這張網絡在今年國慶更顯得清晰。
歷史延續:僑社作為不滅的基石
若要理解今日的台泰關係,就不能忽略僑社的長期角色。早在 20 世紀初,華人移民就在泰國落地生根,許多人選擇透過教育、公益與文化活動維繫與台灣的連結。尤其泰北地區,中文教育的薪火得以延續,讓一代代青年能在泰國社會中保有語言與文化的根基。
戰後,更多台灣人來到泰國創業,或是進入製造業、貿易與零售業。他們往往從小生意做起,但隨著時間推進,逐步累積人脈與資本,成立商會、會館,並與當地社會融合。台灣會館、中華會館以及各地台商聯誼會的設立,不僅提供僑胞交流的平台,也成為台泰關係在二軌外交上的重要支柱。
在這些社群裡,節慶活動總是最熱鬧的時刻。春節與中秋,不僅是親情的凝聚,更是僑社展現凝聚力的場合。台商聯誼會舉辦的獎助學金頒獎典禮,常吸引數百名學生與家長到場。會館裡舉辦的書法比賽、合唱團演出,也成為傳承文化的重要舞台。這些看似瑣碎的活動,卻在長年累月中,穩定地維繫著台灣與泰國的社群連結,也讓後續政府的南向政策能夠迅速找到落腳點。
政策脈絡:從南向到新南向強化版
台灣對東南亞的重視並非始於今日。從李登輝時期的「南向政策」到蔡英文政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再到賴清德總統提出的「新南向強化版」,每一階段都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呼應相似的需求──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並與鄰近國家建立更穩固的連結。
「新南向強化版」特別之處在於,它不僅是延續,更是擴張。賴清德總統明確指出,未來將透過跨部會整合與多層次合作,進一步拉近台灣與東協國家的距離。教育、觀光、產業與文化被視為四大優先領域,而泰國作為東協核心國家,無疑是台灣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
這條政策路徑與泰國的發展需求高度契合。泰國正在推動「新S曲線產業」,涵蓋電動車、數位科技、機器人與航空維修等領域;台灣則在半導體、機械、農食品加工等方面具備優勢。雙邊產業的互補性,使得政策能夠迅速轉化為具體合作。
回顧過去一年:三大突破與數字見真章
而2024 至 2025 年之間,在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之下,台泰關係迎來三項里程碑式突破。
第一是 《台泰投資促進與保障協定》,於 2024 年 6 月正式簽署。這是 2016 年以來,台灣與外國簽署的第五個投保協定,為雙邊企業投資提供制度性保障。對許多考慮來泰設廠的台灣企業而言,這份協定相當於一張安全網,讓投資風險可控、信心提升。
第二是 泰國免簽延長至 90 天。自 2024 年 7 月起,台灣旅客在泰國可停留三個月。這不僅便利了觀光,更使雙邊的教育交流、商務考察與短期就業合作變得更容易。數據顯示,2024 年台灣赴泰旅客已達 40 萬人次,泰國赴台旅客則突破 11.2 萬人次,雙向交流均快速回溫。
第三是 2025 年 6 月簽署的《技術與職業教育及訓練合作備忘錄》(MoU)。涵蓋九大領域,從微電子、電動車、飛機維修到觀光旅遊,並透過師資培訓、產學合作與青年交流,將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這份 MoU 的簽署,不僅是教育合作的擴展,更是雙邊產業升級與人才培育的重要里程碑。
在前任台灣駐泰代表處張俊福大使的努力下,這三大突破,構成了過去一年台泰關係最清晰的注腳。而在數據上,成果同樣可見:2024 年台泰雙邊貿易總額 254.5億美元,台灣是泰國第五大貿易對象國;台商投資金額 15.4億美元,使台灣成為泰國第四大外資來源國。更不能忽視的是,台灣仍是泰國第一大勞工輸出國,逾七萬名泰籍勞工在台灣工作,支撐起台灣的技術工需求。
這些數字,不只是經濟統計,而是台泰雙邊在「人」這個層面上的緊密連結。
外交新思維:Team Taiwan 與總合外交
在這樣的成果基礎上,外交的敘事也正在轉變。
今年七月下旬剛到任的藍夏禮大使,多次提及「Team Taiwan」,強調外交不能只靠館處,而必須集合僑社、企業、學界與青年,共同形成多層次的網絡。這種概念讓外交從「單線」轉向「多線」,並讓僑社的角色更為突出。
同時,外交部長林佳龍提出的 「總合外交」,則是這一轉型的更高層次詮釋。他近日強調,當今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外交早已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國對國」,而必須延伸為「全民的外交」──讓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官方與非政府組織的能量共同匯聚,才能展現台灣的整體實力。
事實上,總合外交不只是「資源整合」,更是一種方法論,要求各領域攜手合作,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乃至青年交流上形成合力。台灣對外合作的成功經驗正是仰賴不同層面的相互支援:官方簽署協定提供制度保障、產業界展現投資與創新能量、學術界建立長期智識網絡、僑社與 NGO 成為文化與公益的橋梁,而青年世代則是拓展國際連結的前線力量。
放眼泰國,這種總合外交的樣貌已經具體落地:投資協定保障企業、免簽政策促進人流、技職 MOU 培育人才,僑社則在文化、教育與公益上持續承擔角色。每一塊拼圖看似獨立,但拼湊起來,卻是一張完整而立體的台泰合作地圖,也讓台灣的外交能更主動出擊,在區域格局中展現中華民國的價值與存在感。
僑社的力量:承諾與祝福
而在這光輝的十月,泰國僑領對中華民國生日的祝福格外地動人。
泰國華僑協會余聲清主席說: 恭祝中華民國114年國慶生日快樂
泰國台灣會館張玲琴主席表示: 凝聚了泰華僑胞的力量,大家共同建設屬於我們的家園,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泰國中華會館陳鴻彰理事長則感性地說: 今晚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慶祝我們偉大的母親114歲的生日,祝賀我們偉大的台灣、偉大的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泰國急難救助協會郭修敏會長指出: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大家共同努力,讓台灣更加強盛
泰國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陳漢川總會長也在祝福: 中華民國一切順利、國運昌隆、生日快樂。
Central Group 陳珠玲董事表示:「中華民國萬歲!我在泰國已經三十多年了,台灣人真的非常棒,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泰達電張財星營運長則說: 很高興能在國慶酒會與大家見面,並祝福中華民國生日快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泰國台灣會館張玲琴主席與泰國客家同鄉會素瑪莉理事長以中文與泰語共同祝賀「中華民國生日快樂」,象徵台泰情誼長青、文化交融。
對他們而言,國慶不只是舉旗或唱歌,而是一種承諾:無論在泰國還是在台灣,僑胞都會持續為台灣的未來盡一份力。
光輝國慶:共同的祝福與願景
國慶是一個慶典,更是一個回望與展望的時刻。過去一年,免簽帶來人流新高,投資協定保障了經貿信心,技職合作培養了新一代人才,僑社則持續維繫文化與情感。這些成果,勾勒出一條更加清晰的道路:台灣與泰國在經貿、觀光、教育、勞工四大領域,將持續深化合作,並在多元與包容的價值上找到更多共鳴。
當中華民國國旗在國慶日升起時,不僅照亮台灣的天空,也照亮海外僑胞的心。今天我們回顧過去一年所收穫的成果,更要展望未來能走得更穩、更遠。
祝中華民國國運昌隆,願台泰兩國共榮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