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4日電)泰國總理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領導的新政府,於9月29日向國會正式宣布「乾淨飲水」政策,將其列為核心政綱之一,目標是降低家庭日常開支,並保障全民享有安全飲水的基本權利。此政策隸屬經濟領域,與能源、交通費用減免等措施並列,凸顯政府欲藉由降低基礎生活成本以提升民眾福祉的施政方向。
阿努廷表示,政府將逐步推動「乾淨飲水行動計畫」,包括透過大都會自來水局與地方自來水機構合作,設置流動式淨水車(Mobile Unit),深入社區提供即時服務,確保偏遠地區民眾亦能獲得安全飲用水。該計畫早在2024年底即已啟動試辦,阿努廷曾於2024年12月4日親自主持在北欖府(Samut Prakan)舉行的流動式淨水車啟用儀式,並強調飲水安全是政府責任之一。
根據政策藍圖,政府將在各地逐步擴大飲水供應網絡,尤其針對缺水村落與用水品質不穩定的社區,透過設備升級與擴管措施,減少居民依賴瓶裝水的支出。內部預估,若能全面落實,將可為家庭平均每月減少數百泰銖開銷,累計形成龐大社會效益。
然而,政策推動之際,各地仍傳出基層民眾用水不足的案例。10月1日,為泰黨籍國會議員納迪吉拉(Natjira Imwisate)在國會質詢時指出,呵叻府某些村落因水壓不足或水質混濁,居民常面臨缺水或不適合飲用的困境。另有來自難府的國會議員昭威(Chaowarit Khajornphongkirit)反映,部分偏鄉村落自來水供應有限,居民長期仰賴購水度日,對低收入戶造成沉重負擔。
對此,消費者組織亦表達立場。泰國消費者組織委員會秘書長莎莉(Saree Aongsomwang)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飲水應為普遍可及的公共資源,不應讓人民必須長期依賴瓶裝水。她指出,目前雖有「瓶裝水價格上限不得超過7泰銖」的規範,但部分商家透過標示為「礦泉水」規避,導致消費者仍需支付高額費用。
莎莉強調,若政策要真正落實,政府必須確保兩大重點:第一,水質標準需達到「自來水可直接飲用」的程度;第二,價格需嚴格監管,避免民眾因市場壟斷而承受額外支出。她呼籲政府在推動行動計畫時,應同步修訂水質檢驗標準與價格監管機制,以確保政策效益能全面落實。
觀察人士指出,乾淨飲水政策不僅關乎公共衛生,也涉及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若能成功推動,將有助於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壓力,並與政府提出的「降低家庭成本、刺激內需」政策形成呼應。未來成效仍有賴於資源分配與基礎建設能否跟上。
圖片來源:Thansettakij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