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3日電)泰國海關總署宣布,將全面檢討與修訂自由貿易區(Free Zone)制度,以解決長期存在的「濫用來源地」與逃避關稅問題。此舉旨在遏止中國低價商品經由轉運進入泰國市場,減輕對本地製造業與出口的衝擊。
根據官方資料,2025年前七個月,泰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1.18兆泰銖。主要原因來自於機械、電子零件等資本財大量進口,與此同時,泰國對中國的出口仍顯脆弱,結構性壓力逐漸加大。
商務部表示,已與相關部門及私營企業合作,就「互惠關稅」(Reciprocal Tariff)議題與美方展開談判,以避免泰國成為中國商品「轉運基地」。美國自8月7日起對泰國出口產品徵收19%關稅,但對於「可疑轉運」商品仍保留額外課徵可能,這使泰國在國際貿易環境中承受不小壓力。
新任海關總署署長固拉雅(Kulaya Tantitemit)指出,Free Zone 原設計是吸引投資,允許企業結合國內外原料再出口,但目前部分業者僅進行簡單換包裝後便在國內銷售,嚴重偏離初衷,對本土產業造成衝擊。她強調,改革 Free Zone 是緊迫任務,將以其專業背景加強監管,確保制度回歸原本目的。
此外,政府正強化「原產地規則」(Rule of Origin)管理,所有出口商品必須具備可驗證的產地證明(CO),以避免文件偽造。商務部並計劃縮短反傾銷調查流程,將申訴審理期由三個月壓縮至一個月,以加快對不公平競爭的回應。
經濟學者分析,來自中國的低價商品雖令泰國通膨率維持低位,但也使本地廠商在內外銷市場均陷入激烈競爭。克拉比銀行策略師普恩(Poon Panichpibool)指出,8月核心通膨率僅0.81%,低於前月,但背後反映的是需求走弱與廉價進口壓力,長期將削弱泰國產業競爭力。
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泰國自中國進口總額接近2兆泰銖,年增逾23%,主要集中於電子設備、通訊器材、電路板與能源相關品項。相較之下,泰國對中國出口僅8,161億泰銖,逆差擴大至逾1.17兆泰銖。專家認為,若不及時推動本地生產與提高「local content」,泰國恐將長期陷入貿易失衡。
目前政府規劃同時推進產業升級,包括電動車零件、醫療器材與高附加值食品,並尋求拓展新市場,以分散對中國的依賴。官員強調,未來將結合稅制談判與監管措施,力求在維護國內產業的同時,降低對外部風險的暴露。
圖片來源:Thansettakij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