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3日電)泰國正面臨人口結構轉變,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加速,然而教育體系中仍有超過88萬名兒童與青少年未能進入學校,形成嚴重的教育落差。教育公平基金會(Equitable Education Fund)近日提出靈活教育方案,嘗試以彈性課程與創新教學方式,協助失學群體重新獲得受教機會。
教育公平基金會主席巴薩(Prasarn Trairatvorakul)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人才素質與技能是國家發展的關鍵,但教育不平等卻成為阻礙。該基金會建立數據庫,確認約120萬名貧困與極端貧困兒童,並針對其中200萬名學齡人口提供支持,包括每人每年約4000泰銖的生活與學習補助,如交通、早餐、體育器材等,以減輕非學費支出壓力。
然而研究發現,未入學的原因並不僅限於經濟因素。許多青少年不認同傳統學校制度,或因不適應課堂環境、與教師關係緊張,甚至必須分擔家庭勞動而被迫輟學。為此,基金會推動「靈活教育」試點,透過因材施教方式提升參與度。例如在農村地區,對飼養馬匹的學生提供以馬場為場域的數學教學,或利用遠距科技平台補足資源不足。
除課程調整外,基金會也啟動「地方教師培育計畫」,培養適應偏遠地區的專業教師,並強調技能導向學習,讓學生在完成基礎教育後能具備實際就業能力。特別是完成九年級的學生,可透過短期專業課程如牙醫助理、護理助理或資訊科技技能,快速進入勞動市場,獲得收入。
巴薩進一步指出,教育不平等的根源包括資源分配不均、小型與偏遠學校缺乏師資與設備,以及政策延續性不足。教育部長人事頻繁更替,使政策難以穩定推行,官僚體系因政治變動而趨於保守,導致改革進度受限。此外,不同部門間缺乏有效整合,削弱了跨領域合作的效能。
在民間與企業方面,雖然社會組織積極投入教育援助,但規模有限,缺乏足夠的資源將成果轉化為政策層級影響。企業逐漸意識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但仍以經濟效益為首要考量,長遠支持相對不足。
靈活教育的核心在於「學會思考,而非僅是記憶」。專家建議,政府應針對在學兒童(約800至1000萬人)依不同需求分配資源,避免「一視同仁」導致不公平。同時,對貧困家庭的學生不必強迫其修讀過於艱深的課程,而應提供符合興趣或能延伸職涯的選項,以提升學習動機與未來發展。
目前基金會正推動「學分銀行」制度,允許學生透過不同學習場域累積學分,並培養新一代教師在校外、社區甚至工作場域提供教育支持。科技工具,特別是人工智慧(AI),也被視為縮小落差的潛在助力。若能以AI輔助基礎知識記憶,讓教師專注於批判思維與問題解決的訓練,將有助於學生突破教育不平等的限制。
專家強調,教育不僅關乎學習本身,更關乎如何發掘潛在的人力資源。若能有效將未受教育的群體重新納入系統,將為泰國的長期發展注入關鍵動能。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