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2日電)國際特赦組織泰國分會(Amnesty International Thailand)2日舉辦 《新家在何處》論壇,探討大型國家開發計畫對社區居民的影響,涵蓋礦業開發、碳匯林地與陸橋工程等案例。論壇旨在凸顯弱勢群體因開發而面臨的搬遷風險與生活衝擊,並呼籲政策制定者將人權與社區聲音納入發展決策。
國際特赦組織政策倡議資深官員薩塔帕(Satapat Silsawang)表示,當前多數大型開發計畫缺乏對「誰承擔成本」的檢視,而最終付出代價的往往是原住民與邊緣社區。雖然部分計畫以「綠色」為名,但實際上卻造成生態破壞與文化流失。他指出,失去家園不僅是物理上的驅逐,更意味著生活方式、文化根源與身份認同的消逝,這是最基本的人權保障。
Amnesty Thailand 的資料顯示,2025年第二季(4月至6月),泰國多數示威與抗議議題涉及居住權及經濟社會文化權(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ESCR)。其中,春蓬至拉廊的「陸橋計畫」為受關注的重點工程之一,當地克倫族(Karen)與摩根族(Moken)社區受到直接影響,面臨土地流失、水資源減少與生態系統破壞。
論壇中,薩塔帕指出:「真正的發展不應該建立在忽視弱勢社群的基礎上。我們並不反對發展,但任何發展必須尊重人權,並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與文化延續。」
此次論壇共設四大主題,包括:
-
「消失的家園」——強調住房與土地對社區的重要性;
-
「檢視法律」——對照泰國現行法制與國際人權承諾,指出落差;
-
「土地的聲音」——邀請受影響居民分享對森林、海洋及土地的真實經驗;
-
「從聲音到力量」——彙整意見並展開象徵性行動,推動將人權納入發展政策核心。
Amnesty Thailand 強調,若缺乏人權保障與社區參與,這些開發計畫恐淪為「結構性驅逐」,進一步擴大社會不平等,特別對偏遠與原住民族群影響最深。該組織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擴大受影響社區的聲音,推動政府在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同時,確保不遺漏任何人。
薩塔帕最後重申:「我們不否定發展,但真正的發展必須聆聽社區,尊重人權,並且保證沒有任何人被遺忘。」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News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