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報廢潮逼近 泰國資源挑戰待解

(台泰時報10月2日電)隨著電動車與儲能系統快速普及,泰國正面臨潛藏的廢電池危機。研究顯示,電動車電池壽命約八至十年,若缺乏完善管理機制,未來十年間廢棄電池數量將呈倍數成長,帶來環境、健康與經濟衝擊。

根據官方數據,自2020年至2024年間,泰國電動車累計註冊超過60萬輛。依據壽命推算,至2031年將累積約3.8萬噸報廢電池,2035年將增至16萬噸,至2045年恐突破90萬噸。單在今年前八個月,電動車新登記數已達18萬輛,占同級新車超過半數,顯示轉型速度極快,也意味未來報廢潮將提前到來。

同時,進口量亦持續攀升。2017年至2024年間,泰國累計進口電動車超過70萬輛,相關零組件逾3,200噸;2022年至2024年間,又進口鋰離子電池逾170萬組,鎳氫電池逾10萬組。若再加上電動腳踏車、滑板車與手機電池,累積進口總值逾1.3兆泰銖。這些產品在未來10至15年內陸續到期,勢必形成龐大廢棄物量。

廢電池若無妥善處理,將造成多重風險。環境層面,重金屬與化學物質可能滲入土壤與水源,影響農業與飲用水;健康層面,長期暴露恐導致慢性中毒與公共衛生問題;經濟層面,國家不僅失去可再利用金屬資源,還需支付高額處理成本,並承受國際原料價格波動。

然而,廢電池亦可能成為新契機。專家指出,鋰、鈷、鎳、錳等金屬均可回收再利用,若建構回收體系,將創造就業、提升GDP,並推動循環經濟。相關建議包括六大方向:制定專門法規、推動生產者責任制度、推動「電池護照」追蹤、建立回收標準、監管回收廠並發展再生料市場,以及支持本土研發技術。

此外,政策仍有未定之處。首先,法律層面,應制定專門法規或整合既有環保法規。其次,財務面向,需界定由政府、企業或消費者承擔主要處理成本。社會層面則需設計誘因,促使民眾將廢電池交回正規管道,避免流入非正式市場而導致安全隱患。

另一爭議是泰國是否應開放進口境外廢電池,以擴大回收規模,實現經濟效益。支持者認為,這將降低單位成本並吸引投資;反對者則憂心外國廢棄物流入將加劇國內負擔。觀察人士指出,若開放,必須同步制定嚴格條件與監管措施,避免重蹈「洋垃圾」危機。

目前,泰國政府與智庫機構正推動研擬多項對策。分析認為,若能提前建立制度,電池廢棄潮將轉化為戰略資源。反之,若延誤行動,2040年代恐迎來「電池高峰山」,對環境與經濟皆不利。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