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2日電)在全球經濟與糧食安全議題日益受到關注之際,東協多國紛紛推動農業與食品領域的中小企業(SMEs)邁向數位化,以提升競爭力並擴大市場。然而,數位落差與資源不均仍構成主要挑戰,使得農業中小企(Agri-SMEs)在轉型過程中步伐相對緩慢。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資料顯示,亞太地區約有31%至55%的農業中小企仍僅停留在數位應用的基礎階段,甚至完全未使用數位技術。專家指出,問題不僅來自於資金不足與技術缺口,也反映出區域內在基礎設施、教育與企業文化上的差距,導致農業中小企在全球市場的參與度僅佔總出口20%左右,遠低於其經濟與就業貢獻的比例。
目前東協各國已陸續提出不同措施應對。例如,印尼國營電信公司推出「MangoStar」衛星網路服務,旨在改善農村地區的數位連線能力,協助農業企業與中小企跨越地理限制。馬來西亞則由「數位經濟發展公司」(MDEC)推動「eBerkat」平台,提供整合型金融服務,讓資金不足的中小企業能夠更容易取得資金進行數位化投資。
新加坡政府自2017年起推行「SMEs Go Digital」計畫,並設置「CTO-as-a-Service」機制,協助企業評估自身數位準備程度,並獲得適合的顧問與解決方案。泰國方面則透過財務補貼鼓勵農業企業導入數位化管理軟體,以降低初期成本並提升效率。
然而,儘管政策持續推動,農業中小企在數位化轉型上仍存在明顯斷層。專家指出,落後的並非技術本身,而是整體「數位生態系統」的不平衡,包括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足、農民數位技能缺乏,以及傳統企業與新興農業科技公司間的落差。
研究人員強調,要真正推動農業中小企數位化,需從三方面著手:其一是政府部門間的跨領域協調,確保農業、貿易與科技政策一致;其二是提升農業勞動者的數位技能,縮小人才缺口;其三是打造跨國合作與數位平台,減少中間商環節,讓農民與企業能直接觸及更廣的市場。
報告進一步指出,數位化並非單純的工具導入,而是建構一個涵蓋技術、資金與市場的完整生態。若東協能逐步克服現有瓶頸,農業中小企將有望在提升糧食安全與區域經濟永續發展中扮演更關鍵角色。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