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9月30日電)泰國經濟研究機構 SCB 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SCB Economic Intelligence Center, SCB EIC)29日發布報告指出,泰國經濟成長正持續放緩,2025年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預計僅成長1.8%,2026年將降至1.5%。同時,青年勞動力市場持續惡化,畢業生失業率在第二季已升至18.9%,較第一季的16.1%明顯增加,引發外界對就業困境的關注。
SCB EIC 總裁雅藍(Yanyong Thaicharoen)表示,15至24歲具大學學歷的新鮮人群體長期失業率偏高,但近來數據顯示失業狀況更趨嚴峻。若長期無法就業,將導致技能退化,對個人及經濟均造成負面影響。他建議政府應推動再培訓(Reskill)與技能提升(Upskill)計畫,協助青年提升競爭力,增加進入勞動市場的機會。
除青年群體外,整體勞動市場亦面臨壓力。報告指出,受出口市場低迷與全球競爭激烈影響,泰國部分產業裁員規模顯著,包括橡膠、紡織、海鮮及汽車業等高風險產業減少26萬個職缺;中度風險產業如木薯、糖業、棕櫚油、飼料、商用車、鋼鐵與物流等,則減少約47萬個職缺。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5年上半年全國家庭平均月收入為19,616泰銖,低於2023年上半年的20,799泰銖,反映出就業與收入雙雙走弱。
SCB EIC 同時指出,泰國經濟受三大因素拖累。首先,出口動能消退。去年電子產品出口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短期上升,但此類臨時因素已消失,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上半年出口將顯著下滑。其次,泰銖自年初以來快速升值逾8%,創下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大漲幅,與國內經濟疲弱不符,對旅遊與出口均構成壓力。第三,國際旅遊人數下滑,2025年前八個月外國旅客為2,345萬人,年減7%。其中,中國旅客減少35%,東協地區減少9%,與日本、中國大陸等鄰近市場旅客數字成長形成對比。
此外,國內結構性問題同樣嚴峻。中小企業收入自疫情以來尚未恢復,市場份額逐漸向大型企業集中;財政政策操作空間有限,公共債務比率接近70%上限,使刺激措施受限。政府近期提出的「人均消費補助計畫」(俗稱「人對人」計畫)規模約6萬億泰銖,預估僅能額外帶動GDP增長0.1%。
SCB EIC 認為,新政府需優先推動三項工作:一是恢復經濟信心,加速吸引投資;二是制定更精準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避免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三是改善經商環境,降低中小企業經營成本,提升競爭力。該機構警告,若無有效措施,泰國經濟不僅難以加快成長,青年就業市場亦可能持續惡化。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