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9月30日電)在全球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如何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而不陷入過度勞累,成為眾多上班族關注焦點。健康教練暨 Nourished Life Coaching & Consulting 公司執行長艾莉森(Allison Tibbs)29日於國際媒體受訪時指出,真正能維持長期生產力的關鍵,不在於增加工作時數,而是養成正確的生活與工作習慣。
艾莉森表示,許多年輕專業人士誤以為延長工時、不休息即可提升績效,實則不然。長期缺乏休息與健康管理,反而容易導致「職業倦怠」(Burnout),使身心狀態惡化,影響創造力與人際互動。她強調,唯有身心健康與工作並重,才能創造持續性表現。
她提出三項「高效習慣」:首先是建立良好的早晨日常。她指出,許多人一早便急於出門上班,忽略了晨間整理的重要性。相反地,若能在早晨花15分鐘進行冥想、伸展或短暫散步,便能為一整天奠定穩定基礎,增進專注力與耐力。
其次是善用「黃金時段」(Power Hours)。每個人一天中都有數小時精神最為專注,若能將此時間專門留給需要高度集中與創意的任務,將大幅提升效率。艾莉森以自身為例,上午10時至中午為其最佳專注時段,因此她會在這段時間排定重要工作,並透過關閉手機通知、清理桌面等方式,營造最佳環境。
第三是掌握「優先順序」。她指出,許多人困於無窮無盡的待辦清單,最終消耗大量精力於瑣事,卻忽略真正重要的任務。她建議使用「Do、Delegate、Delete」原則,即區分出必須親自完成的核心工作(Do)、可委派他人處理的任務(Delegate)、以及應當刪除的非必要事項(Delete)。透過此方法,不僅能釋放心力,更能專注於推動成果的關鍵工作。
艾莉森強調,這些習慣的重點不在於「時間管理」本身,而是「能量管理」與「專注分配」。她觀察到,真正高成就的人士往往懂得劃清界線,確保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投注於最有價值的事情。
她總結道:「想要工作表現出色,不是要犧牲健康與生活,而是要找到節奏,讓身心同時保持最佳狀態。當身心能量穩定,創造力、效率與人際互動自然會提升。」
專家分析認為,隨著遠距與混合辦公模式普及,如何避免倦怠並維持專注,將成為企業與員工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艾莉森的建議或將為新世代職場提供借鑑方向。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