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國經濟趨緩 天災重創成主因

(台泰時報11月8日電)菲律賓政府最新公布,2025年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僅達4%,顯著低於前一季的5.5%,亦低於去年同期的5.24%。官方指出,颱風與水災等天災頻繁,加上政府在防洪計畫中爆出貪腐醜聞,是造成經濟成長放緩的主要因素。

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這是自2021年新冠疫情以來,菲律賓單季最慢的成長速度。分析指出,天災損害、外部貿易壓力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正共同削弱該國的經濟復甦力道。菲律賓作為群島國家,每年平均遭受約20個颱風侵襲,其中多數集中於6月至10月的雨季,對基礎建設及農業造成長期衝擊。

官方資料顯示,2025年7月至9月間多場颱風重創全國,基礎設施損失約1.84萬億披索(約新台幣1,000億元),農業損失達7,200億披索(約新台幣390億元)。11月初,強颱「卡馬基」(Kalmaegi)再度登陸,重災區包括中部商業重鎮宿霧(Cebu)。根據路透社(Reuters)11月6日報導,目前已有114人喪生、127人失蹤。

雖然官方尚未公布卡馬基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但分析師普遍預期,災害衝擊將使全年經濟成長難以達到政府原定5.5%至6.5%的目標。除天災之外,國內政治問題也使局勢更加複雜。今年7月,菲國多地爆發反貪腐示威,民眾抗議政府防洪工程管理不彰。該計畫始於2016年、前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任內推動,卻被揭露存在預算流用疑雲。

現任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於9月下令全面調查相關工程,並取消2026年度防洪預算2,508億披索(約新台幣1.3兆元)。政府第三季公共支出增幅僅5.8%,低於前一季的8.7%,基礎建設投資減少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

SM集團經濟學者羅伯特·丹·羅塞斯(Robert Dan Rosas)指出,菲國經濟真正的挑戰並非資金不足,而是信心與治理問題。他表示,若政策執行缺乏公信力,即使資金充裕,也難以推動長期成長。

目前菲律賓官方尚在評估災後復建計畫,財政部預計將動用緊急預備金,以修復受損道路、橋樑與農田。學者指出,若天災頻率持續攀升,而防災體系未能強化,菲國經濟成長恐長期受限。

圖片來源:Pracha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