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業者籲限進口 仿印尼設價格門檻

(台泰時報11月7日電)泰國電商業者建議政府比照印尼作法,禁止價格低於100美元(約3,200泰銖)的進口商品於線上平台銷售,以保障本地中小企業與製造業的競爭環境,並提升進口商品標準。業界同時呼籲關稅署推動更高透明度的稅務制度,並建立與各大電商平台直接串聯的數位報關系統,確保關稅繳納與貨物流通全程可追蹤,避免買家承擔額外費用。

泰國關稅署預計自明年1月1日起,對進口價值低於1,500泰銖的商品徵收進口稅,此舉被視為調整跨境電商稅制的重要一步。泰國電子商務協會名譽主席巴烏(Pawoot Pongvitayapanu)表示,這項政策方向正面,但關鍵在於執行過程必須透明,從進口到出口各階段均需公開資訊,以減少貪腐空間。他指出,科技應用能協助管理物流與稅務流程,提升監管效率。

巴烏指出,低價補貼的外國進口品近年大量湧入,影響本地業者生存。他建議政府強化產品品質與安全規範,確保消費者權益,並讓國內企業在公平條件下競爭。他強調,若能採行印尼政策,禁止售價低於100美元的外國商品上架,將有助改善市場秩序。印尼近期已修訂電商法規,以抑制外來廉價商品壟斷市場,扶植本地產業。

另一位電商業者、aCommerce集團執行長保羅(Paul Srivorakul)表示,新稅制可堵住長期存在的漏洞,使低價免稅商品不再享有不公平優勢,有助於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他指出,該政策雖可能使部分低價進口商品價格上升,但長期將促進稅收公平與本地生產力,並推動消費回流國產品。保羅認為,中小企業、品牌與零售商將是最大受益者,可擺脫受補貼中國製品壓價的壓力。

他同時指出,若能由主要電商平台擔任官方代收稅務的角色,將可減輕關稅署行政負擔並提升效率。全球多國皆採行此制度,透過「結帳即繳稅」的模式(DDP),可確保稅務透明並避免買家被收取額外配送費。他警告,仍需防範部分跨境賣家透過社群商務、分拆訂單或產品組合等方式規避課稅,因此監管應涵蓋所有線上銷售型態。

此外,泰國電子商務協會另一名名譽主席塔那瓦(Thanawat Malabuppha)建議政府釐清新稅制是否涵蓋「自由貿易區」(Free Zone),因許多中國商品經此區轉運入境。他並指出,未來應將電商平台與工業標準局及食品藥物管理局資料串聯,以利品質監管。塔那瓦估計,新稅制可為政府帶來約100億泰銖稅收,而泰國整體電商市場規模已高達1兆泰銖。

圖片來源:Bangkok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