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11月7日電)最新調查顯示,多達50%的辦公室會議根本不必要存在,平均每位員工每年因此浪費169小時,相當於損失約32萬泰銖的生產時間。過度開會不僅讓企業蒙受成本損失,也讓員工陷入「會議疲勞(Meeting Fatigue)」與「職場倦怠(Burnout)」的惡性循環。
調查平台 Software Finder 針對逾千名不同產業上班族進行問卷,結果顯示,一半受訪者認為他們參與的會議「毫無意義」,對工作成果沒有任何貢獻。若換算為金錢,平均員工每年因無效會議損失約6,280美元(約20萬泰銖),在科技產業更高達1萬美元。對於大型企業而言,這些「不必要的會議」一年可能讓公司白白流失數千萬泰銖。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現象不僅是時間與金錢的浪費,更是一種組織文化問題。當會議淪為沒有明確議題、沒有成果的例行公事,它會逐漸消磨員工的動力與創造力。根據調查,72%的上班族出現會議疲勞,尤其是Z世代員工,他們習慣於Slack、Notion、Google Docs等「非同步溝通」,卻被迫長時間參與冗長討論,導致挫折與離職意願升高。
組織心理學家凱西・弗萊明(Kacy Fleming)曾在武田製藥領導全球福祉計畫,她指出:「一半的會議根本不該召開,是時候結束這種有毒的會議文化了。」她提出5項改善原則:
沒有議程就不要開會(No agenda, no attenda)——若無明確目標,應直接取消。
在按下邀請鍵前先問自己:真的需要開會嗎?——有時一封Email或五分鐘通話更有效。
設定明確成果——每次會議都應知道要「決策、討論還是更新」。
尊重每個人的時間——僅邀請與議題相關的參與者,避免「被動聽眾」現象。
縮短會議並準時結束——建議30分鐘縮為25分鐘、1小時縮為50分鐘,中間留休息間隔。
弗萊明強調,打造健康的會議文化並非一蹴可幾,但若持續忽視,企業將持續耗損資源。她說:「當員工覺得大多數會議毫無價值時,會議就成為燃燒他們熱情的火種,導致冷漠與離心。」
如今「靜默離職(Quiet Quitting)」與「職場倦怠」蔓延全球,會議文化的反思已刻不容緩。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也許不是讓會議更有效,而是勇敢地問一句:「這場會議,我們真的需要嗎?」
資料來源: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