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11月7日電)儘管全球《塑膠污染條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談判仍未達成最終共識,但世界多國已不再等待,而是著手以國家層級行動應對塑膠污染危機,泰國也在其列。泰國正依循「國家塑膠廢棄物管理路線圖」(2018–2030)推進全面減塑計畫,目標於2030年前實現塑膠廢棄物100%再利用,並在2027年前(泰曆2570年)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
日前於日內瓦召開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會議,因各國對條文立場分歧而未能形成最終草案,但與會國與國際組織皆強調,行動不應停歇。全球各地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已啟動「國家塑膠行動計畫(NPAPs)」與回收體系投資,加速建立符合永續原則的產品設計標準。
泰國的推動策略明確,除逐步禁止特定塑膠品如發泡餐盒、厚度低於36微米的塑膠袋、一次性塑膠杯及吸管外,政府亦推行「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EPR)」要求製造商承擔回收及再利用責任。根據綠色和平泰國資料,國內多家企業及電商平台已採取措施減塑,例如外送服務提供「不附餐具與塑膠袋」選項,並與夥伴研發替代包裝。
同時,多個成功案例正展現泰國的創新潛力,例如「Upcycling the Oceans Thailand」計畫把海洋廢塑膠轉化為時尚產品,於海島觀光區試點推行;Indorama Ventures等企業亦參與全球塑膠行動夥伴關係(GPAP),以實際投資支持循環經濟轉型。
全球範例也證明行動是關鍵。加納透過GPAP建立女性回收金融培訓與廢棄物收集協會,厄瓜多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落實NPAP推動回收體系。這些經驗顯示,落實國內政策與地方行動是推動改變的真正動力。
專家指出,明確的政策可創造市場信任並降低遵循成本,如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成功減少99%破壞臭氧層物質使用即是一例。同時,區域合作也成為關鍵,例如「東協防治海洋廢棄物行動計畫」正協調區內標準並促進共同目標。
無論全球條約何時生效,行動的急迫性已無庸置疑。塑膠污染正威脅人類健康與經濟安全,各國已以實際行動證明:解決塑膠危機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刻不容緩的共同責任。
資料來源:Bangkok Bi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