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11月5日電)泰國建築業正面臨結構性挑戰與景氣放緩的雙重壓力。根據泰國盤谷銀行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SCB EIC)最新報告指出,2026年泰國整體建築產值預估約1.41兆泰銖,年增率幾近零,呈現「不增不減」的停滯狀態。
報告顯示,整體產值中,公部門建築工程約8,600億泰銖,較前一年微增1%;私部門建築投資則降至5,510億泰銖,年減1%。顯示撐起市場動能的仍是政府大型基礎建設計畫,而民間建案則持續萎縮,特別是住宅及商用不動產開發。
SCB EIC 分析指出,泰國建築業疲弱的原因主要來自三方面:
首先,中國承包商加速進軍泰國市場,常以與本地企業合資或「名義合作」的方式進入公共工程與民間項目。由於採用大量中製建材(如鋼鐵、鋁材與瓷磚),在價格競爭上佔優勢,造成泰國本地供應鏈與建材業者受衝擊。同時,中資承包工程亦頻傳施工品質與交付進度爭議。
其次,住宅市場出現供過於求(Oversupply)問題。由於泰國民眾家庭債務高企、購屋成本上升及貸款審核趨嚴,購屋意願大幅下降。尤其價格在500萬泰銖以下的住宅與公寓貸款遭拒率偏高,導致新開盤量持續下滑。預計2026年曼谷及周邊地區的新住宅開工數量將降至自2002年以來最低水平。
第三,勞動力短缺與成本上升進一步壓縮建築業利潤。SCB EIC 指出,緬甸籍基層勞工數量減少,推升薪資成本,同時近期地震事件亦使業主加強對施工品質與材料標準的審查,增加合約風險與成本壓力。
除了內部問題外,外部貿易情勢也構成挑戰。報告指出,美中貿易戰及全球鋼鐵關稅政策變動,使泰國面臨低價進口建材湧入的壓力。2025年前7個月,中國鋼鐵進口量增近百萬噸、年增30%,同期間日本進口鋼鐵達262萬噸(+2.7%),韓國99萬噸(+21.9%)。此外,陶瓷磚等建材也可能因區域轉單效應而自中國、越南與印度大量湧入泰國市場。
專家指出,若無新一輪基建政策或房市刺激措施,泰國建築業在未來一年恐仍陷於「平盤衰退」狀態。政府雖透過公共工程支撐總體投資,但若民間需求持續疲軟,整體產業復甦將延後至2027年後。
圖片來源: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