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晚一小時也傷腦 專家:工作效率恐驟降

(台泰時報11月5日電)專家指出,即使僅延後就寢或起床一小時,也足以干擾人體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導致注意力下降、反應變慢與疲倦感增加,進而使工作效率明顯下滑,特別是在睡眠時程變化後的一週內。

研究顯示,這種現象最常見於實施「夏令時間」(Daylight Saving Time, DST)的國家。例如美國在每年調整時鐘的時期,許多上班族雖表面上「多睡了一小時」,但腦部實際卻需重新調整內在節律,造成短期內專注力與記憶力下降。

企業心理學家班傑明.格蘭傑(Benjamin Granger)接受《Fortune》訪問時指出:「多睡一小時不等於休息更多。當時間節律被打亂,腦部必須花幾天重新校正,導致思考速度變慢與判斷力降低。」他表示,多數人會在調整時間後的頭三天出現「腦袋昏沉」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但通常能在一週內恢復。

睡眠時差干擾 衍生健康與安全風險

生理學研究指出,睡眠時間的細微變化會使腦部與內分泌系統錯亂,導致身體誤判晝夜節律,出現短暫的「時差效應」。在此期間,除工作表現受影響外,還可能增加疲倦駕駛、工作失誤甚至情緒低落的風險。

學者指出,這些影響在第一週最為明顯。根據多國調查,時間調整後的數天內,交通事故及工業意外的發生率皆略有上升,反映出睡眠與警覺力間的高度關聯。

儘管夏令時間制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用以節省能源,但近年已有多方質疑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美國國會曾討論《陽光保護法案》(Sunshine Protection Act),希望全年採用同一時間制,以減少時差帶來的生理負擔,但法案仍未通過。

專家建議:調整節奏、接近自然光

格蘭傑建議,若必須面臨睡眠時程變化或輪班工作,可採取以下方式減輕影響:

1. 立即調整作息──於新時間實施的第一天便開始依照新時程入睡與起床,讓身體盡早重新設定節律。

2. 增加早晨日照──晨間接觸自然光有助身體釋放清醒激素,促進白天警覺、夜晚更易入睡。

3. 企業應給予彈性──管理階層可在時制切換期間提供彈性上下班時間,減輕員工與家庭的適應壓力。

他指出:「對多數人而言,一小時的差距看似微小,但對同時需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族群,這樣的變化往往會讓生活節奏大亂。」

專家提醒,雖然台灣與泰國並未採行夏令時間制度,但此資訊對於長期輪班、跨時區工作或睡眠時間不規律的民眾仍具參考價值。經常改變睡眠時段會降低大腦表現、削弱免疫系統並影響心血管健康。

他建議,上班族應保持固定作息,並重視睡眠品質而非僅僅是睡眠時數,讓身體循環恢復穩定,方能維持良好的精神與工作表現。

圖片來源: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