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拒生孩子 憂下一代面臨氣候災難

(台泰時報11月3日電)隨著極端氣候事件頻仍、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峻,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不生小孩」。他們認為,讓孩子誕生在充滿天災與氣候危機的世界,既殘酷又不負責任,甚至可能為地球留下更多「碳足跡的遺產」。

根據《刺胳針》(The Lancet)2024年對16至25歲年輕族群的研究,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氣候變遷」影響了他們對生育的考量;其中52%坦言,擔心未來環境惡化,因而選擇不生或延後生育。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同年調查亦指出,50歲以下的無子女者,有四倍比例的人把「氣候危機」視為不想生育的主要原因。202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最新研究也顯示,過半受訪者「曾因氣候焦慮而重新思考是否要有孩子」。

此外,綠能解決方案平台 PVFARM 的調查發現,38%的Z世代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使他們「更不願意生育」。

專家指出,這不僅是經濟與政治壓力的反映,更是心理層面的焦慮。人力資源顧問布萊恩・德里斯科爾(Brian Driscoll)接受《Newsweek》訪問時指出:「對Z世代來說,氣候變遷不是抽象的威脅,而是他們每天都在經歷的現實。」

火災、洪水、熱浪已成為「新日常」——年輕人從小就生活在氣候異常的環境中,對未來的恐懼逐漸轉化為「拒生運動」。

臨床心理師傑拉琳・弗特尼(Geraldine Fortney)表示,許多年輕人並非不想成家,而是「對制度無力感」所致,「他們不相信政府與企業能有效解決氣候危機,因此不願將下一代推向不確定的未來。」

環保組織「人口平衡」(Population Balance)執行長南迪塔・巴賈吉(Nandita Bajaj)則指出,生育不僅影響個人生活,也對環境造成長期負擔,「每一個新生命都代表新的碳排放源,這就是所謂的『碳遺產』(carbon legacy)。」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崔維斯・里德(Travis Rieder)也補充道:「當我們擁有更多孩子,就等於創造出更多會消耗資源、產生排放的個體。這種影響將延續數代。」他強調,自己並不反對生育,而是提倡「適度生育」,例如僅有一個孩子,「在倫理與環保之間找到平衡」。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不生孩子」不是解方。亞利桑那大學哲學教授崔佛・海德伯特(Trevor Hedbert)指出,生育仍是人類社會的自然行為與情感需求,「若有人懷孕,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祝福與支持,而不是責難。」

里德則提醒,歷史上「限制人口」的環保論調曾導致種族歧視與優生學思潮,因此在討論生育與氣候之間的關聯時,應保持謹慎。「問題不在於生不生,而在於我們如何讓下一代生活在更可持續的世界。」

專家一致認為,面對氣候焦慮,政策的關鍵並非鼓勵或阻止生育,而是透過制度改革、能源轉型與減碳政策,恢復年輕人對未來的信任。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1月3日